2025年7月8日至12日,一支由王钢城教授、程大伟副教授和张占武老师带队的地质调研团队,在博孜墩地区的实践征程中,将专业使命与红色初心相融合,用脚步丈量山河,以科学守护民生,让“三下乡”的青春足迹印刻在防灾减灾的基层一线。
红色基因是实践的精神坐标。团队以博孜墩烈士纪念碑前的祭奠活动为起点,在缅怀先烈中汲取奋进力量。当烈士们“为守护一方安宁奉献一生”的事迹回响在山间,队员们更加坚定:今日的地质调研,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对“守护”二字的接力传承。这份精神共鸣,让每一次设备检查的细致、每一次数据记录的严谨,都承载着超越任务本身的意义。
科学严谨是行动的核心准则。从初勘时识别泥石流沟谷的地貌特征,到采集样本时解析松散土壤与灾害的关联,再到测量沟谷参数时精准记录每一组数据,团队用专业素养搭建起科学防灾的“数据骨架”。王钢城教授现场讲解的“松散土壤易被冲刷”原理,程大伟副教授指导绘制的地形草图上标注的水流痕迹,看似是专业细节,实则是为山区群众编织“安全防护网”的一针一线。
青春担当在实践中落地生根。5天时间里,队员们的足迹从装备整理的会场延伸至崎岖山区,从烈士纪念碑前的肃穆延伸至沟谷测量的专注。他们深知,手中的测绳量的是沟谷宽度,更是群众对安全的期盼;采集的岩石样本载的是地质特征,更承载着青年服务基层的责任。这种将学术研究与民生需求紧密相连的实践,正是“三下乡”活动价值的生动体现——让知识走出实验室,让青春力量扎根最需要的地方。
当团队在2025年7月12日的暮色中整理完当日的测量数据,山间的风仿佛在诉说:这场以守护为初心、以科学为武器的实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调研任务,成为一堂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在这里,青春与责任相遇,专业与民生相拥,书写出新时代青年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动人篇章。
撰文 | 刘佳丽 叶家汐
图片 | 刘仁堃 毛军鹏 朱熙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