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村文脉,传承红色基因——珠海科技学院“南韵颂新”实践团深入南门村开展文化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2 18: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晨旭   阅读 9.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为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根脉,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珠海科技学院“南韵颂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于7月5日走进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围绕该村深厚的南宋历史文化、红色革命记忆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门赵氏家族祭礼”,开展了深度访谈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与熟悉村史的当地村文员赵敏强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南宋烽火:铭刻家国情怀的“古色”记忆

南门村(古称黄梁都)是南宋末年重要的历史见证地。赵敏强向实践团生动讲述了八百多年前的悲壮往事:南宋幼帝赵昺南逃至黄龙渡时,乡绅马南宝散尽家财,捐宅为行宫,招募乡勇追随张世杰、陆秀夫抗元,展现了“舍家为国”的赤诚。他特别指出,村中修缮一新的赵氏宗祠梁柱上,至今仍可寻觅当年将士遗留的箭痕,无声诉说着张世杰、陆秀夫等英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历史故事,早已深深融入当地村民的血脉精神。

▲图为赵敏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南门村的历史

抗战烽烟: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

近代以来,南门村同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赵敏强介绍,南门村党支部成立于1939年,是斗门地区第二个党支部。该村首位党员罗建才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身秘密抗日活动,负责从澳门运送进步刊物和传递情报。不幸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罗建才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成为南门村党支部代代相传的光辉榜样。

▲图为南门村党支部获得的部分荣誉

▲图为南门村党支部获得的部分荣誉

古今交融: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面对实践团关于如何传承“古色”与“红色”文化的提问,赵敏强强调了文化传承从青少年抓起的理念。他介绍,南门村积极与村小学联动,通过讲述本土历史故事、学习罗建才等英雄事迹,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尤为重要的是,该村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门赵氏家族祭礼”。这项源自宋朝、传承至今的古老祭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通过让青少年接触和学习此类非遗项目,旨在将珍贵的文化遗产根植于新一代心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赵敏强交流南门村非遗文化

历史启迪:文化积淀与青年责任

访谈中,赵敏强还提及当地“南门子弟之笔墨”的历史美誉,反映了该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民间流传的“崖山海战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他指出这更多是后人对文化变迁的感慨,虽非严谨学术结论,却足见那段历史在民众心中的分量。这引发了实践团成员对于历史认知与文化传承的深入思考。

此次深度访谈是“南韵颂新”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走访与口述历史,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了南门村“古色”历史与“红色”基因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以及非遗技艺在连接过去与未来中的重要作用。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有责任和义务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并结合时代需求,探索其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为传承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赵敏强合影留念


撰文 | 陈桐 庄风雨

图片 | 魏儒臻 黄远铭

审核 | 吕晨旭 王语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晨旭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