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筑梦乡村④|真情暖桑榆,薪火映初心——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分贝青年实践队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2 18: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郭懿元 方向东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赵郭懿元、方向东)为传承红色基因、砥砺青春担当、深化思政教育实效,2025年7月10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分贝青年实践队在上饶市信州区朝阳镇王村村,开展道德模范慰问与红色精神寻访行动。队员们通过入户劳动、聆听事迹等形式,在服务中感悟奉献真谛,于对话中汲取信仰力量。

江西好人的大爱坚守

在“江西好人”毛梅琴家中,54岁的她尽管身患偏瘫后遗症,仍坚持十余年无偿照顾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夫妇。“换衣喂饭是日常,陪夜看病是常事。”王村村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郑光辰动情介绍。实践队员擦拭着老人屋中斑驳的相框,相片里三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笑得如同至亲。当被问及坚持初衷,毛梅琴嘴角泛起笑意:“照顾两位老人已经是刻进骨子的责任了。”

▲图为看望“江西好人”毛梅琴

半世纪党龄的赤诚叮咛

92岁老党员郑家铭(党龄53年)与82岁妻子许菊花(党龄60年)的家中,泛黄的党章在木匣中熠熠生辉。郑爷爷向队员们讲述志愿服务的经历:“那时候党员就是标杆,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队员们被郑爷爷的事迹深深感染,主动承担起厨房清洁、院落整理等家务,郑爷爷握紧学生双手:“孩子们要跟党走、学真本事,这比给我们扫地重要百倍”。

▲图为拜访老党员

轮椅上的自强答卷

60岁的曾铭桥幼年因病致残,却在村口撑起杂货铺兼修车摊。实践队员协助清理货架时,他正为村民修补车胎,“能养活自己,就不给国家添负担”。队员们围坐在曾铭桥身旁,听他讲述自强故事,深切体会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

▲图为帮助打扫室内卫生

毛梅琴珍藏的照片,郑家铭匣中的党章,曾铭桥磨得发亮的车胎,在王村村土地上交汇成精神坐标。实践队员于此读懂,思政课堂在百姓屋檐下,青春答卷写满为民担当。此刻,三代人的手掌在夕阳中交叠,那掌心传递的温度,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向东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