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军垦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7月8日,石河子大学赴第八师一五二团军垦第一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联合玛纳斯县的小学生研学团队,共同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弘扬军垦文化,传承爱国精神”的研学活动。 捏土陶、画娃娃、玩漆扇、拓印记 ……他们用沉浸式体验,让沉寂的军垦文物“活”起来,让厚重的爱国精神“潮”起来 ,让小朋友门 在体验互动中探索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薪火相传。
沉浸式打卡:触摸军垦 “原点”
军垦第一连,是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重要见证地。在这里,石大 三下乡 学子化身 “青春讲解员”,带领小队员们穿梭于保存完好的军垦旧址之间。锈迹斑斑的老式农具、泛黄的旧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铸剑为犁、扎根边疆”的壮丽史诗。“爸爸你看,这就是书上说的地窝子! 爷爷奶奶们当年就住在这里面啊 ! ”一位小队员指着复原场景惊叹道。随行的家长也深受触动:“看着这些实物,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有力量,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图为玛纳斯小学生与家长参观军垦旧址 谢露同供图
体验式课堂:指尖传递 “红色密码”
研学活动的重头戏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环节,让抽象的精神在动手实践中变得可触可感:
非遗土陶·塑军垦记忆: “陶土塑初心”体验区格外热闹。大小伙伴围坐一团,以“军垦奋斗”为主题进行创作。小队员们学着捏出坎土曼、地窝子的形状,一边动手一边聆听着大学生哥哥姐姐讲述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稚嫩的小手揉捏着陶土,也揉捏着对那段艰辛荣光岁月的最初理解 ; 土陶未干,红色的记忆已在指尖沉淀。
图为玛纳斯小学生体验非遗土陶 赵亚楠供图
彩绘娃娃·绘兵团新生: 洁白的军垦娃娃素坯一字排开。 “红星映童心”彩绘开始了!小朋友们拿起画笔,兴奋地为娃娃添彩。“我要把五角星涂成最亮最红的颜色!”“我要给军装涂上深绿色,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每一下笔触都充满童真。实践队员在一旁娓娓道来:“这些‘小军垦’当年跟着父母扎根边疆,他们的童年没有电动玩具,却有戈壁滩上的篝火和星光……”彩绘不只是涂色,更是在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添上新时代的色彩。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协助玛纳斯小学生完成军垦娃娃上色 刘嘉钰供图
漆扇流韵·承文脉悠长: “素扇承初心”漆扇制作区充满了艺术气息。大学生们先讲解了古老的漆艺文化 , 扇面上,京剧脸谱的灵动与《静夜思》的诗意巧妙融合 ; 小朋友们挑选心仪的靛蓝、朱红色彩,小心翼翼地滴入水中,轻轻搅动,看着颜料晕染出梦幻的纹路,再将扇面缓缓沉入 ……“哇!像变魔术一样!”惊叹声此起彼伏。墨彩流动间,传统韵味与军垦文化在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悄然交融,古老技艺焕发出青春活力。
图为玛纳斯小学生展示所完成的漆扇 赵亚楠供图
模板拓印·烙红色印记: “以‘印’为媒传文化”的拓印区,节奏感十足。红纸上,垦荒船的巨帆、天安门的巍峨、戍边战士的身影……一个个象征国家发展和兵团精神的图案逐渐清晰。“啪啪啪……”小朋友们与实践队员协作,一个固定纸张,一个用力均匀地拍打拓包。每一次拍打,都像是在为红色的历史记忆和兵团精神稳稳地“盖章”,将奋斗的印记深深烙入心田。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玛纳斯小学生协作完成模板拓印 赵亚楠供图
青春之声:讲好兵团故事
整个研学过程,实践团成员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军垦故事的“青春代言人”和“精神翻译官”;他们将历史讲解、精神解读巧妙地融入每一个互动环节。实践团成员黄娅说:“我们特别希望让孩子们明白,军垦精神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有人在这里开荒造田,有人在这里筑路建房,有人在这里默默守护边疆;通过捏土陶、画娃娃、玩漆扇、拓印记等一系列活动,让兵团的历史‘动’起来、‘活’起来!”
立体研学,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石河子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正是用实际行动响应这一号召。通过“看(旧址)、做(手工)、听(故事)、悟(精神)”的立体化研学模式,他们让沉睡的军垦文化资源“活”了起来,变成了孩子们眼中新奇的手工、耳中有趣的故事、心中可感的精神。未来,这支实践团队将继续深耕红色沃土,设计更多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沉浸式研学项目,努力让军垦故事飞入更多校园、家庭,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新时代青年和少年儿童心中永远高高飘扬,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的“红色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玛纳斯研学小学生合照 赵亚楠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泓旭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