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推普助振兴 ——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团队赴宁夏固原探索 “红色 + 语言” 振兴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12 00: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史朝阳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宁夏固原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立足固原长征文化资源富集区,以“语言赋能 + 精神铸魂”为创新引擎,通过语言能力提升与红色文化浸润的深度耦合,探索新时代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固原模式”。

推普调研深入基层:洞察语言生态,赋能乡村发展

“推广普通话不是简单的语言普及,而是要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 带着这样的认知,实践团队深入彭阳县乔家渠、泾源县杨岭村等地,展开了一场 “靶向精准” 的推普调研。实践团队通过发放推普宣传手册和调查问卷,针对回族群众、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年龄群体开展调研走访,了解不同群体的语言文字掌握与使用情况。推广普通话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产业发展、人才交流与文化传播搭建桥梁。

实践团队前往泾源县杨岭村。在讲解员马国兰老师的引领下,体悟杨岭村乡村振兴新画卷。推广普通话正是打通信息壁垒、助力杨岭村振兴的关键。这场调研让团队明确了方向,推普工作要与当地实际结合,要与红色文化相融合,才能真正“接地气、见实效”。

▲图为  实践团队推普宣传手册

▲图为  实践团队成员开展调研

传播路径创新拓展:重构话语体系,弘扬红色精神

借助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场馆、红色线路等新型场景,构建“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实践团队前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地,借助互联网媒介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感受红色精神传播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追寻红色足迹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推广普通话与传承红色基因深度融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语言内涵与历史价值,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前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六盘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团队重走红军小道,追寻先烈足迹,感悟到伟大的长征精神内涵。实践团队开展“典耀中华”读书行动,团队成员用标准普通话齐声朗诵《清平乐・六盘山》。

▲图为  实践团队在六盘山长征纪念馆

实践团队前往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详细了解了1936年红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壮阔历史,通过影像资料见证西海固从“苦瘠之地”到“塞上江南”的蜕变。实践团队在此地开展“银龄护言”活动,为当地群众讲解禁毒防艾知识,从历史学习到民生宣讲,将台堡的实践让推普工作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图为  实践团队开展“银龄护言”禁毒防艾宣讲

▲图为  实践团队在中央红军十三大队长征宿营地旧址

实践团队前往乔家渠毛泽东长征宿营地,聆听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率领红军长征夜宿乔家窑洞的红色故事。实践团队开展“行走的团课”,一场“行走的语言课堂”,用普通话讲述红军战士的战斗故事,让红色基因成为语言学习的鲜活教材,让革命精神化作推普工作的精神动力,普通话是承载信仰力量的文化载体。

▲图为  实践团队朗诵《清平乐·六盘山》

▲图为 实践团队开展“行走的团课”

语言文字赋能产业:挖掘特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文化的力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践团队积极探索语言文字赋能当地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旧址等特色资源,实践团队前往银川光伏企业开展研学调研,感受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新路径。团队前往隆德红崖村,观看剪纸、书画、戏曲等文化特色展示,感受这座古老村落的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

从红色旧址的文旅推广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传播,从企业生产的沟通协作到乡村治理的顺畅高效,推普正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激活固原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用脚步丈量长征路,用语言赋能乡村振兴,以“红色 + 语言”的创新路径,让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连接城乡的桥梁、赋能产业的工具。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青春的声音正与长征精神同频共振,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史朝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