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李鸿彬)为响应“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花葛”岭南特色文创实践团满怀热忱与担当,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在刘杨老师和梁冬冬老师的悉心引领下,团队成员深入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门口坑村,开展细致入微的调研工作,从中获取了宝贵的文创灵感。2025年7月11日,为迎接成果汇报会,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只为在汇报会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将古村文化转化为赋能乡村的青春行动,用文创之力为乡村振兴添彩。
统筹组:掌舵人,协同推进
“花葛”岭南特色文创实践团的统筹工作,由刘杨老师、梁冬冬老师和队长林嘉妍携手把控。在宣传方面,指导老师负责对所有推文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信息准确、导向正确,把控推文质量。在视频拍摄环节,就画面构图、内容呈现等方面给予专业建议,助力团队拍出贴合主题的优质视频。同时,为设计组的文创包装工作提供思路和指导,帮助成员完善设计方案,让文创产品更具特色与吸引力。此外,她们时刻关注团队后勤工作,从食宿安排到行程安全,面面俱到,让成员们全身心投入三下乡实践活动中。
▲图为工作现场
▲图为工作现场
设计组:巧思筑韵,赋能文创
“花葛”岭南特色文创实践团设计组的黄心谊、杨晶晶和罗炫琪,是古村文创路上的创意工匠。她们穿梭于门口坑村的古建筑,聆听历史余韵,从古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挖掘设计灵感。她们借助Photoshop和可画等设计工具,把对古村文化的理解,转化为文创作品的设计雏形。她们希望文创产品成为门口坑村文化的“移动窗口”,让人们在触摸文创的瞬间,能感知门口坑村的独特人文魅力。
▲图为工作现场
▲图为设计组设计的门口坑村logo
推文组:以笔为翼,传扬文化
“花葛”岭南特色文创实践团推文组的李鸿彬与邓嘉瑜,是古村故事的执笔传译者。在他们的笔下,古村的悠悠往事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跃然纸上的鲜活篇章。他们将这些有温度的内容,融入宣传文案创作里。这不仅展现门口坑村的外在风貌,更深挖其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盼以文字为舟,承载古村故事,让更多人领略这份古村文化。
▲图为工作现场
▲图为工作现场
调研组:寻踪乡土,聚智兴村
“花葛”岭南特色文创实践团调研组的温杰怡和陈彦鑫化身古村的“文化勘探者”。她们细致梳理粉葛等特色物产种植、产销现状。将这些散落的“文化碎片”与“发展拼图”收集、整合,输出涵盖古村文化底蕴、产业痛点、振兴潜力的调研成果,为文创转化、产业规划筑牢根基,让调研的微光,照亮古村振兴的前行之路,助力唤醒门口坑村的独特价值。
▲图为工作现场
摄影组:镜头捕光,定格乡韵
“花葛”岭南特色文创实践团摄影组的黄柔静和林嘉妍,作为乡村故事的光影叙述者,肩扛相机、脚架,奔赴乡村的农田、步道和书院。她们以专业剪辑思维为脉络,将照片、视频素材编织成影像长卷。每一帧画面的色调、节奏都反复调试,只为还原最鲜活、最具温度的乡村日常。她们的作品,既展现乡村物产的天然本味,更传递着乡土间的岁月芳华。
▲图为工作现场
▲图为工作现场
齐心协力,共创佳绩
会议收尾阶段,各组聚焦工作进展,展开交流。大家分享了推进中的阶段性成果,也坦诚交流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后续,我们会借助短视频推广、公众号运营和媒体报道等形式,把门口坑村的粉葛、人文故事,传递给更多人。让我们以今日交流为新起点,在乡村振兴的实践里,携手闯出新天地,用行动书写担当!
▲图为大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鸿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