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热忱与探索精神,福建农林大学的青年学子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征程,深入福州罗源的畲族村落,以“闽山回韵·百年同心”为主题,开启了一场探寻畲乡文化、感悟民族团结力量的奇妙之旅。
出发:向着民族文化的深处前行
清晨的阳光,如金色的丝线,将福建农林大学校园里一颗颗跃动的“石榴籽”——整装待发的青年学子们串联起来。他们带着对民族共同体密码的探寻热望,满怀期待地奔赴福州罗源畲乡的实践沃土。此次实践依托福建省内畲族核心聚居区,旨在深入畲族村落,探究其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及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为深化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贡献青春智慧。
谷仓画院:文化交融里的“石榴籽”情结
踏入竹里村谷仓画院,时光在建筑肌理中流淌。这座由台风废墟涅槃的百年老宅,以半幅玻璃幕墙衔接斑驳夯土墙,阳光穿透厅堂,照亮壁上八幅畲族史诗壁画:黄土混合海蛎灰的浮雕上,盘瓠王传说与农耕场景交织,凤凰图腾在光影中振翅欲飞。画院创始人郑世衔——这位央美毕业的返乡艺术家,用“修旧如创”的理念,将危房改造成凝聚畲魂的艺术容器,玻璃象征开放包容,老墙承载历史根脉,这正是民族交融的隐喻。
传统的锔艺工作室里,老师傅们用金属钉将破碎的瓷器修补起来,这一古老工艺不仅是对器物的修复,更是对情感的珍视与传承。那些原本破碎的瓷器,经过精心修补,有的不仅恢复了美感,还能转换成别的用处,比如将清朝的茶杯盖子做成油灯。这正如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经历了风雨与磨难,但始终相互扶持、共同前行,让破碎的过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脱胎漆器展区内,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悄然上演,漆器《潮生》以螺钿镶嵌浪花纹,层叠漆色模拟闽东海浪,畲民“讨海”史诗在器皿上奔涌;巧妙地将海洋元素融入传统工艺,展现出畲族与大海紧密相连的文化纽带。更令人惊叹的是,画院将敦煌的飞天元素融入畲族服装绘画,茶杯浮雕的畲族女子身着凤凰装,飘带却化作敦煌飞天流云纹,雕刻在茶杯上,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创新,更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这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芭蕉叶舒展如碧波,红石榴饱满若朝阳——谷仓画院展厅中央,名为《蕉榴》的双体脱胎漆器静立台前。这组耗时两年创作的作品,以物理分离却意境交融的形式,诠释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共生哲学。将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其中,每一刀、每一笔都蕴含着对民族团结的深情祝福。它象征着各民族如同石榴籽般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温暖而强大的大家庭。
脱胎瓷器的制作工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从原型打磨到刷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件脱胎瓷器的制作周期长达一个多月,而南方的温湿度条件,恰到好处地成就了脱胎瓷器的独特品质。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各民族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利用自然条件、发挥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同时,谷仓画院积极开展畲族手工艺传承培训,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让畲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村民们克服对脱胎瓷器漆料的过敏,只为心中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畲风堂:传统工艺里的生活美学与民族情怀
离开谷仓画院,那充满民族风情与艺术气息的氛围仍在心头萦绕,而畲风堂的独特魅力又像磁石一般,吸引着福建农林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迫不及待地前往探寻。踏入畲风堂,一股淡淡的药香扑鼻而来,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自然气息的世界。这里,健康无毒无污染的药材与畲族古老的方子完美结合,诞生了独具特色的畲药皂。
制作畲药皂,是一场与自然和传统对话的精细过程。员工们精心挑选当地新鲜采摘的草药,如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金银花、祛湿止痒的艾草、滋润养肤的芦荟等。这些草药经过仔细清洗、晾晒后,按照畲族传承千年的秘方进行配比。在制作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宛如一场微妙的化学实验。温度过高,会破坏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温度过低,则无法使草药与油脂充分融合。员工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知,精准地掌控着每一个环节的温度,确保每一块香皂都能达到最佳的品质。
每一块畲药皂都根据不同的原材料和日常需求,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有的香皂借鉴古法配方,像那充满古典韵味的“红楼梦菊豆皂”。其配方源自对古籍中美容养颜秘方的深入研究,以菊花和豆类为主要原料。菊花具有清肝明目、散风清热的功效,豆类则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二者相结合,制作出的香皂不仅能清洁肌肤,还能滋养肌肤,让使用者仿佛穿越时空,体验古代贵族的护肤之道。还有的香皂被雕刻成龙凤皂,造型精美绝伦。龙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将它们雕刻在香皂上,分别挂在门的两侧,寓意喜结连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将畲族手工艺赋予了更多的生活意义,让每一块香皂都成为承载美好祝愿的文化使者。
畲风堂的员工们满怀热忱地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让畲药皂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畲族传统工艺。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畲风堂的员工们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在与员工的交流中,实践团队了解到,他们曾考虑过通过直播电商来宣传畲药皂,让这一传统工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由于制作规模有限,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能力不足,暂时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直播电商活动。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员工们正在努力探索扩大生产规模的方法,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包装设计,为未来的市场推广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畲药皂制作工坊,畲风堂里还设有古琴体验所、茶艺房、阅读室和小学堂,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传统文化、交流学习的平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不仅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更彰显了各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与价值。畲药皂作为畲族文化的载体,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畲族红色记忆馆:革命烽火中的民族团结壮歌
当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畲族红色记忆馆的青瓦飞檐上,一天的行程也在此缓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座记忆馆宛如一座屹立在时光长河中的灯塔,以其独特而厚重的方式,成为一部鲜活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引领着每一位踏入其中的人,穿越岁月的迷雾,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革命历史。
踏入记忆馆,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空气中激荡。馆内通过精心陈列的历史事实、珍贵的文化典籍以及大量详实的实物展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畲汉群众在革命斗争期间的英勇事迹。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沉默却又极具力量的讲述者,每一页文化典籍都似是历史长河中溅起的智慧浪花,它们共同串联起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感悟:在新时代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们深刻领略了畲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强大凝聚力。福建畲乡从贫穷落后走向乡村振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正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体现。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理念在竹里村、在谷仓画院、在畲风堂、在畲族红色记忆馆都得到了生动的诠释。“青年之担当,是毅不是逆。”在这场探寻畲乡文化的旅程中,福建农林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文化,用行动诠释担当。他们将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精彩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泽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