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午后,福建农林大学“闽山畲韵·百年同心”三下乡实践队踏入福州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此行以“中国共产党引领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实践与当代价值”为命题,展开一场叩击畲族文化肌理、解码共同体意识的深度实践。从非遗传承的匠心到红色记忆的回响,畲乡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诉说“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生动注脚。
图为竹里村前的“石榴”雕塑
谷仓画院:废园新生藏文脉,四艺同辉见初心
甫入竹里村,实践队便随村支书步入谷仓画院。这座由荒废老屋修缮而成的文化秘境,洗尽岁月铅华,以青砖黛瓦为骨、青山为屏,雨丝斜织时,更显幽邃雅致。檐角垂落的雨珠,恰似老屋重生后滴落的时光絮语,将“古朴静谧”的气质晕染得愈发温润。
“这画院是老屋的涅槃,更是咱畲族文化的‘传习所’。”村支书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在漆艺传承人的娓娓道来中,实践队逐一探寻画院四大核心板块:书画装裱区,墨痕与糨糊的交融里,藏着“修旧如旧”的匠人哲思;手工艺培训坊,木桌列阵,仿佛仍回荡着村民研学技艺时的凝神呼吸;脱胎漆器展区,流光溢彩的器物静静伫立,釉面折射的不仅是光线,更是世代打磨的坚守;锔艺展台前,碎瓷重圆的裂痕如银线绣纹,诉说着“惜物即惜心”的传统智慧。四艺共生,恰似畲族文化根系上萌发的新枝,既守本源,又向新生。
图为漆艺传承人向实践队员介绍脱胎漆器
畲族文脉:《蕉榴》绘同心,一器一物皆寄情
画院深处的畲族文化展区,堪称一部立体的民族史诗。古朴茶具上的畲族图腾,镌刻着山间岁月的烟火气;脱胎漆器的莹润光泽里,凝结着草木与匠心的对话;而郑世衔先生的《蕉榴》作品,更将“共同体意识”熔铸为可视的艺术语言。
图为实践队员于畲族文化展区观赏脱胎漆器
图中,石榴饱满如丹,籽粒密缀,恰似各族儿女环环相扣的臂弯;芭蕉舒展如碧,叶面露珠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九字清晰可辨,凝露如玑,恍若岁月馈赠的明珠,映照出畲族与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石榴多籽,是团结的喻象;芭蕉常绿,是共生的箴言。”讲解员的解读,让实践队员对“百年同心”有了具象的感知——文化的共鸣,本就是共同体意识最鲜活的载体。
漆器与畲皂:指尖淬炼光阴,守艺亦是守心
转入脱胎漆器制作作坊,清冽的柠檬香漫溢,与天然漆料的醇厚交织成独特的气息。作坊内,一位匠人正躬身打磨漆胎,指尖与漆胎相触的摩挲声,如私语般细碎却坚定。“这手艺,磨的是漆,更是性子。”一位匠人抬手拭去额角薄汗,指腹的薄茧映着漆光,“画院办了培训班,咱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手艺,日子也跟着亮堂起来。”
这份“亮堂”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多数人对漆料敏感,初学时常浑身起疹,又痒又痛。”匠人轻描淡写的叙述里,是无数个与过敏抗争的日夜。正是这份“痛亦坚守”的热爱,让脱胎漆器这门畲族瑰宝在竹里村生生不息。
移步畲皂制作区,草木清气与古典韵致在此缠结。以深山草药为骨、养颜古方为魂的畲皂,在晾皂房里静静“修行”,皂身渐凝的温润色泽,恰似时光赋予的包浆。旁侧书屋茶香袅袅,畲族老者正翻检古籍,茶雾与皂香交融,勾勒出“传统即日常”的生活画卷。“暂未触网销售,”制作人轻抚皂面,语气沉静,“总觉这般匠心造物,需得循着时令,配着心性,急不得。”
图为晾皂房里的畲皂
红色记忆:百年风雨路,畲汉同心续华章
实践队的最后一程,停驻于畲家红色记忆馆。馆内老照片泛着岁月的黄晕,旧物件沉淀着奋斗的温度:革命年代,畲汉儿女共举红旗的身影;建设时期,各族群众同修山路的号子;新时代里,携手奔小康的笑脸……一段段历史与谷仓画院的文化传承、手工作坊的匠心坚守形成跨越时空的共振,让“共同体意识”从抽象概念,化为畲乡血脉中奔涌的暖流。
图为实践队于畲家红色记忆馆前合影留念
离村时,雨霁云开。实践队员们深觉,此行不仅是对畲族文化的一次深度丈量,更是对“同心”二字的生动体悟:老屋新生的画院,是文化共同体的见证;指尖传承的技艺,是命运共同体的注脚;红色记忆里的坚守,是精神共同体的根基。竹里村的故事正在证明:各民族的共生共荣,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藏在一砖一瓦、一针一线、一朝一夕里的真实生活。而这份真实,终将在新时代的笔锋下,续写更绵长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泽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