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葛星星 朱琳 王莹)七月的湘西,群山叠翠。2025年7月1日至5日,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联湘锡遇”社会实践团队跨越1289公里,从太湖之滨奔赴武陵腹地,携手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深入湘西龙山县的村落与研究所,探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运用前沿数字化技术,为土家织锦、摆手舞、毛古斯舞与咚咚喹这四项承载着土家族深厚历史与独特精神的文化瑰宝,按下数字时代的“保存键”,让古老的文明在比特世界中寻得永续传承的新路径。
一梭一世界:数字基因库复活土家织锦
7月1日,团队抵达龙山县捞车河村。在百年木屋的腰式斜织机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指尖翻飞,彩线穿梭,六十年的功力尽显于“反面挑织”的绝技之中。《四十八钩》织锦翻转的刹那,精密如篝火舞姿的几何图腾骤然显现。“这些纹路是土家无字的历史,”刘代娥轻抚环环相扣的纹样,言语间难掩忧虑,“它们都记在我脑子里、画在纸上,传承下去太难了。”
无锡职大学子以AI为梭,破题传承困境。团队创新应用单图3D几何重建技术,仅凭《四十八钩》扫描图便构建出毫米级精度的数字白模,打造永不消失的“数字基因库”。当高保真模型注入多模态动作引擎,静态纹样瞬间“活”化。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种文化好好地保留下来,但我更盼着它能‘活’出新模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刘代娥老师轻抚着光泽柔润的丝质织锦,眼神中充满了期盼与憧憬。“刘老师的坚守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文化根脉的温度。”软件专业学生蒋一品深受触动,“我们愿用数据养分滋养传统技艺,让千年土家织锦在数字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舞一乾坤:动作捕捉定格千年律动
7月2日,团队奔赴国家级非遗土家族摆手舞的重要传承地——龙山县农车镇。摆手堂前,鼓点铿锵。国家级传承人张明光声音洪亮:“摆手舞,是我们土家人的根与魂!”他与省级传承人符清文一同,边讲解边示范“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动作,青年学子们沉浸其中,虽显生涩却热情洋溢的舞步与千年韵律交织。
图为国家级传承人张明光老师教团队成员跳土家族摆手舞。茅家俊供图
“过去,村村有堂,人人会跳。现在,能沉心学习整套动作、理解深厚文化的年轻人太少了。”张明光神情凝重,“舞里的规矩、故事、精神内核,万万不能丢!”访谈尾声,两位老师即兴合唱苍劲古朴的《梯玛歌》,其声在古院中回荡,震撼着在场每一位学子的心灵。
次日,在靛房镇石堤村,83岁的毛古斯舞国家级传承人彭南京身着27斤茅草衣,屈膝抖身,草叶簌簌。“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刚劲舞步辅以土家古语吟唱,重现先祖耕作狩猎场景。地理的隔绝意外保存了毛古斯舞最原始基因,却也面临传承量化难题。
图为省级传承人彭英华老师穿戴精传感器进行动作定位。王莹 供图
为保护面临失传的摆手舞和毛古斯舞,团队分别进行了详细记录。在摆手舞传承地,团队使用动作捕捉设备,仔细记录了传承人符清文跳《农事舞》和彭英华毛古斯舞的全身动作、手指姿态、腰部摆动甚至呼吸变化。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团队找出了舞蹈的基本动作单元和用力方式,建立了摆手舞的“动作特征库”。当老传承人彭南京看到屏幕上这些跳动的数据时,他感慨道:“这些数字,让祖宗传下来的舞步有了新的生命。”
一管一清音:数据流复刻唇齿绝技
7月4日,咚咚喹非遗研究所内,省级传承人彭继蓉手持三寸竹管,一曲《巴列咚》清亮悠远。
学生们尝试吹奏。彭老师指导姿势:“嘴角微收,气息集中如吹灭烛火。”但初试者多只闻气流声。她手把手调整,示范“双吐音”技法模仿鸟鸣。经反复练习,有学生吹出清晰单音,引来欢呼。彭老师欣慰道:“能吹响即缘分。祖辈的东西,需年轻人听、尝、记。”
图为彭继蓉老师指导团队成员演奏咚咚喹。茅家俊 供图
“联湘锡遇”团队引入数字科技,为彭继蓉老师佩戴微型传感器。她演奏《巴列咚》时,传感器精准捕捉双手指关节的位移、竹管震颤波形以及唇部压力的变化。这些肉眼难辨的精髓转化为数据流。
监测屏幕上,团队负责人蒋一品报告着唇压峰值捕获和指关节轨迹建模的成功。人工智能引擎同步驱动,一个“数字彭继蓉”在虚拟空间生成。她手持虚拟咚咚喹,依据捕捉到的动作参数,精确复刻了彭老师的演奏。
一脉一精神:非遗传承与时代共鸣
完成非遗传承人采访、技术采集工作后,7月5日,团队专程来到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队员们聆听当地老人讲述湘西儿女的抗战故事,深刻感受到非遗保护与民族精神传承的内在联系。正如摆手舞传承人张明光所说:“守护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我盼着文化能‘活’出新模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刘代娥的期盼,正是这场湘锡联动的初心。无锡职大物联网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朱琳表示,实践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同学们既深化了对物联网、AI等技术的理解,更体会到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意义。这种校地合作既创新了非遗保护方式,又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平台,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图为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联湘锡遇”社会实践团队与湘西民院师生师生合影。茅家俊 供图
团队计划与湘西当地持续合作,开发沉浸式非遗体验平台,让千年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莹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