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陈颖 周建椿 柳伟)2025年7月7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寻迹兵工魂·砺行科创路”科研创新研学团走进重庆长江电工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场“三下乡”活动不是简单的参观之旅,而是旨在通过实地调研、聆听劳模的奋斗历程,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的百年变革,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为青年学子的成长赋能,为校企协同育人探索新路径。
下午两时许,研学团师生走进了长江电工历史展示区,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发展长河之中。1905年创建至今,从清末民初的战乱中扎根,在抗战迁徙中坚守,于改革开放中转型,最终构建起“全国质量最好,亚洲规模最大,全球品种最全”的特品制造体系。这些里程碑式的跨越,通过泛黄的图纸、磨损的工具、迭代的产品都在实践团眼前一一呈现。当同学们看到企业从手工锻造到智能生产线的技术演进轨迹,团队里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成员感慨道:“书籍里的‘智能制造’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代代人用精度毫米级的坚持垒起来的。”这种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具象”的转化,让“工匠精神”不再是标语,而成为可感可知的技术传承。
▲图为相关负责人为研学团师生讲解长江电工百年发展史。杨瑶瑶 供图
下午三时三十分,研学团与企业正高级工程师、市级劳模周克荣、叶舰的交流座谈会在长江电工第三会议室举行。两位劳模的奋斗故事,为学子们搭建起“校园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桥梁。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前身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汽车工程专业的老校友,周克容的“转型笔记”令人动容:从汽车工程专业跨界军工领域,她用数十本写满公式与心得的笔记本,诠释了“跨界不是壁垒,热爱与坚持才是通行证”。当她谈到“女性在机械加工中,细心就是最硬的实力”时,在场女生纷纷点头——这不仅是职业信心的提振,更打破了工科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而叶舰团队研发智能生产线的经历,让主攻智能制造的学子们深受触动:从“一群人围着机床转”到“几人管控一条智能产线”,效率提升背后是无数次算法调试与机械结构优化,这让他们明白“课本里的编程与建模,最终要能解决生产线上的实际问题”。
▲图为市级劳动楷模周克容、叶舰与研学团成员开展座谈交流。杨瑶瑶 供图
这次参观调研与座谈交流活动的价值,在于让学子们提前锚定职业坐标系,从而像周克容前辈那样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当同学们追问“创新与成本如何平衡”时,叶舰“在精度与效率中找最优解”的答案,让他们意识到工程思维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兼顾现实考量;周克容“随手记笔记”的习惯,也被不少同学当场纳入学习计划。正如主持会议的企业相关负责人所言:“企业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能把图纸变成产品、让创意落地生根的‘实干者’。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劳动楷模及企业相关负责人合影留念。重庆长江电工工业集团 供图
从百年企业的发展密码中汲取坚守力量,从劳模的奋斗轨迹中提炼成长方法论,此次“三下乡”活动以“实践课堂”的形式,让学子们既看到行业对精密加工、智能装备的硬需求,更读懂了“细节积累”“团队协作”“持续学习”的软实力价值。这种“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正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要义,让青年在触摸真实产业中校准方向,在传承工匠精神中锻造品格,最终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有担当的新时代工业接班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建椿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