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19时至20时,凉山彝族自治州玛薇社工发展中心院内灯火温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彝”火相传实践团与当地12名彝族小学生围坐开展民族文化联谊会。这场由实践团策划的活动,通过彝族传统歌曲演唱、跨地域音乐互动等形式,搭建起青年学子与少数民族儿童的文化桥梁,同时见证玛薇社工发展中心成为博雅学院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时刻。
夜色渐浓的凉山山谷中,玛薇社工发展中心的小院被暖黄灯光笼罩。在主持人吃哈老师的引导下,12名彝族孩子依次登台演绎《阿惹牛》《克智》《等你》《噢久》等传统曲目,清澈童声中浸润着对生活的热爱。吃哈老师与阿沙老师以彝族rap与民谣串场,用幽默语言调动现场氛围,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实践团向导黑惹日者怀抱吉他深情弹唱《妈妈》,旋律与山野夜色交融,令全场沉浸在温情氛围中。
▲图为12个彝族少年进行表演活动 周慧欣
▲图为阿沙向导进行表演 周慧欣供图
联谊高潮来自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学生武同睿、熊恬的演绎——她们带来《乌兰巴托的夜》《安和桥》,并与孩子们合唱。当彝族童谣与流行旋律在晚风中交织,不同地域的年轻声音碰撞出文化共鸣的火花。“他们的音乐天赋与热情令人震撼。”实践团成员王同学感慨道,“原本腼腆的孩子在互动中逐渐敞开心扉,主动分享彝族谚语和家乡习俗。”
▲图为武同睿与熊恬进行合演 廖春湘供图
活动尾声,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党委书记孙江林现场宣布玛薇社工发展中心正式成为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根据规划,博雅学院每年暑假将选派学生赴凉山开展艺术教育、文化调研等实践活动。离别时刻,孩子们追着实践团成员挥手道别,部分孩子悄悄挤进合影队伍,院门口久久伫立的身影传递着“再来相聚”的期盼。
▲图为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昭觉县日哈乡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孙老师供图
彝族音乐的旋律悠长而自由,像山风一样吹进心底,也成为这趟旅程中最特别的文化记忆。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生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的震撼,更是一种跨越语言与地域的情感沟通。而对于玛薇少儿艺术团的孩子们来说,这场联谊会同样是一段新鲜而珍贵的记忆。尽管面对陌生的大学生,他们起初稍显拘谨,但在一次次互动中,他们的眼神愈发明亮。尤其在聆听大学生们的演唱时,孩子们坐得笔直,神情专注,那是一种纯粹的欣赏,也是一份来自心底的向往。
这场持续一小时的联谊会,如彝族月琴的旋律般悠长动人。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音乐互动不仅感受到彝族文化的生命力,更体会到社会实践作为“连接之桥”的意义——正如孙江林书记所言:“在歌声中理解彼此,在共鸣中传承文化,这是民族交融最生动的注脚。”社会实践不仅是走出去看世界,更是学会聆听、感受与连接。也正如博雅学院所倡导的那样,在真实的社会中淬炼心灵,在他者的生活中理解世界。来年夏天,歌声或许还会再次响起,在凉山的夜空下,续写这段温暖的故事(通讯员 廖春湘 杨凤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凌云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