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澄泥砚:千年非遗乘“云”起 数字浪潮涌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0 16: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雪、史俊杰、张涵、康振东 刘少泽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 月 6 日,合肥工业大学“晋砚澄心”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山西新绛县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走访旨在系统考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澄泥砚借助数字经济实现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探寻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

实践团成员实地走访发现,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已构建起 “展示—体验—传播” 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体系。

主楼展厅内,30 余件历代澄泥砚珍品构成完整的技艺演化谱系,其温润的陶质肌理与精密的雕刻工艺,直观呈现了这项始于汉、兴于唐的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

图 1 澄泥砚成品展示(杨子彤摄)

东侧非遗文化体验区整合绛州木版年画、新绛石雕、云雕漆艺等地方特色技艺,形成区域性非遗资源聚合平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200 批次。

图 2 云雕作品(康振东摄)

而园区南苑五楼,画风陡转——“三二一,上链接!”主播清脆的指令声穿透直播间,屏幕那端订单如潮水般涌来。

古老的澄泥砚搭乘数字快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千家万户。传统展厅的静谧深沉与直播间的沸腾活力,在此形成奇妙的共振。

图 3 直播现场(康振东摄)

“作为一家政府扶持的企业,我们的目的不仅在于盈利,更在于传承澄泥砚,并为更多企业和农户解决他们的现实困境。”传承人蔺霄麟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团队的初心与使命。

图 4 传承人蔺霄麟受邀接受采访(张涵摄)

2020年疫情期间,线下销售受阻,团队顺势开启电商探索,从最初的局促“我嘴笨卖不了货”,到克服设备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难题横亘眼前。然而,澄泥砚温润坚韧的特质,仿佛也融入了团队的骨血。他们以“匠人专注制砚、专人负责运营”的务实策略破局:老匠人潜心守护古法工艺,确保每一方砚台都是精品;同时积极引入懂市场、擅传播的年轻力量组建专业电商团队,分工协作,各展所长。

图 5 反复试炼后的澄泥砚成品集锦(杨子彤摄)

如今,“绛州澄泥砚”抖音账号已稳健积累起4.3万忠实粉丝,店铺总浏览量突破10万次,产品收获94%的高好评率。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内容打磨、直播演练与用户互动。尽管“快节奏时代观众耐心不足”、“短视频内容创新亟需突破”等挑战犹存,但团队始终秉持“专业事交给专业人”的朴素信念,在非遗传承与电商运营的双轨上深耕不辍。

图 6 家长陪同孩子体验澄泥砚制作(康振东摄)

当非遗邂逅电商,迸发的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新活力,更是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澄泥砚的熠熠光彩,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王庄村内书法协会、非遗工坊的创新热情;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让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重现往昔繁华。

图 7 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了解制作工艺(崔孟泽摄)

“一砚一世界,一刀一春秋。” 蔺霄麟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在砚台那小小的方寸之间所镌刻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担当。绛州澄泥砚以数字为舟,承载着千年的文明穿越时空的阻隔;以电商为桨,奋力划动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它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着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的无限可能,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不仅是绛州澄泥砚的故事,更是新时代下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生动写照,相信在未来,这样的故事还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 8 团队与传承人蔺霄麟合影(崔孟泽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少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