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对话绛州澄泥砚传承人,解码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0 16: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崔孟泽 康振东 刘少泽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了深入了解绛州澄泥砚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感悟其文化内涵,探索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晋砚澄心”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山西省新绛县王庄村绛州澄泥砚文化园,以“绛州澄泥砚传承人的匠心之路”访谈活动为切入点,深度对话新一代传承人蔺霄麟。

在访谈过程中,实践团不仅了解到年轻传承人蔺霄麟的传承经历与故事,解码了他对现代澄泥砚文化的自我见解和对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独到理解,更直观见证了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走出特色发展路的实践图景。

图 1 康振东、杨子彤、史俊杰三人采访蔺霄麟 (张涵摄)

兴趣为引,生活为源:非遗传承的青春样态

蔺霄麟的传承经历打破了传统非遗传承的刻板印象。他并非因家庭强制投身这一领域,而是源于大学专业的调整和自身兴趣。“我本来学的是雕塑,后来凑巧转到陶瓷工艺专业,经过学习,发现陶瓷的整体的生产过程与澄泥砚的制作过程相似,我本身是很喜欢到窑炉里面烧制的这个过程,所以逐渐把陶瓷一些知识用到了澄泥砚,不断进行创新,让澄泥砚有各种新的呈现方式。”

生活的灵感也为他的创作注入活力。其代表作品《日月同辉砚》的创作契机便来自于生活:“当时坐高铁去西安,看到车窗上月亮的影子紧挨着太阳,看似不相干的两者却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相遇。于是有了这个作品,它的本名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这种兴趣驱动与生活洞察,成为连接传统工艺与年轻传承人的精神纽带。

图 2 《日月同辉砚》实图 (杨子彤摄)

耐住寂寞,守住初心:澄泥砚传承的品质密码

坚守传统是澄泥砚传承的根基。蔺霄麟回忆:“失传的澄泥砚技艺是我祖父,我父亲他们从一窑一窑中试出来的,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过来的,我听说他们当时光试泥就试了三四年,后面建窑炉又用了好多年,也是从这些失败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正是有蔺氏祖孙三辈人将文化的火把代代相传,绛州澄泥砚的文化传承才没被历史湮没,得以延续。

蔺霄麟认为,作为传承者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愿意长时间投入;其次要有自我认知,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才能赋予产品灵魂与独特性。同时他也向采访团表明他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和投入,并非为了追求高大上的目标,而是出于内心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他的话语朴素,情意真挚,说出了所有非遗文化传承者都应该具备的品质素养。

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创新这一品质密码。在对话中,蔺霄麟提到他们改善了烧窑技术,使得颜色种类从原来的三种增加到八种,还通过加入特殊原料,烧出了0.2厘米厚的澄泥砚。他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完成的。”此外,文化园还积极与高校对接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直播带货扩大影响力,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创新型发展,创造性改变。

图 3 蔺霄麟向实践团队讲解澄泥砚工艺 (崔孟泽摄)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澄泥砚的双向奔赴路

守正创新让绛州澄泥砚向新形态,高质量方向不断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蔺霄麟介绍“我们有专门的生产基地,很多村民在基地生产工作,带动了就业,也带动了当地村庄的经济发展。同时建设这个澄泥砚文化园也是为了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更好的让群众认识非遗文化。”

绛州澄泥砚文化园通过作品展示,群众体验,产品研发等方式,为承载黄河千年历史的澄泥砚注入新生命力。蔺氏父子开办的生产基地为村民(尤其是为村中妇女)提供了工作岗位,吸引了文化产业的投资开发,改善了群众的物质生活,真正实现了“非遗活起来,乡村兴起来”的双向奔赴。

图 4 蔺霄麟与实践团队合影留念 (刘少泽摄)

如今,以澄泥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蓬勃发展,带动周边村落数百人就业,让沉睡的非遗瑰宝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本次访谈活动为实践团队打开了非遗传承的新视角——当传统手艺遇上青春力量,当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绛州澄泥砚正在以自身的影响力和驱动力,研磨着振兴乡村的“墨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少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