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用声音传递家国情怀,以诵读厚植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5-07-10 14: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思晴 陈岱薇 呙邵杰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罗思晴 陈岱薇)在7月9日下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赤子之声·薪火相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浏阳市达浒镇书江小学,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经典朗诵为载体,通过情景演绎、历史物证与沉浸式表达设计,为孩子们带来一堂激荡心灵的语言思政课。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张怡昕将教室化身为“时空演播厅”,把学生分为“历史回声组”“时代强音组”,以诗歌章节为脉络设计“意象拼图挑战赛”——当《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诗词响起时,学生们需快速拼出包含黄河壶口瀑布、兵马俑等元素的地理文化拼图,在具象化认知中理解诗歌的民族意象。“为什么诗里说‘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通过观看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复原影像,孩子们触摸到诗歌中“文明起源”的厚重底蕴,志愿者更展示了仿制的新石器时代石斧,让学生感受先祖开拓的力量。

“这是艾青在延安窑洞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用过的煤油灯复制品。”志愿者陈阳举起斑驳的灯盏,讲述诗人在昏黄灯光下为民族呐喊的故事,“当《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提到‘在我的民族中,不光有雷电的霹雳,也有大漠的孤烟’,这些文字背后是无数像艾青这样的文人用笔墨点燃的精神火炬。”

实践团特别设计“声音博物馆”环节:在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原声录音片段后,老师带领学生对比朗诵诗歌中“当掌声把五星红旗托上蓝天”段落。当孩子们发现录音里群众欢呼声与诗歌韵律的共鸣时,纷纷模仿着用颤音表达激动。更令人动容的是“红色手稿展”——鲁迅《自嘲》手稿复制品前,志愿者解读“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节,引导学生将诗歌中“我是中国人”的自豪,与手稿里苍劲的笔触形成精神联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呙邵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