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间蓝图到钢铁巨龙:大学生实践队全景解码海沧大桥
导语: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集美大学“港桥智绘”实践队以“知”与“行”相结合的方式,先走进厦门桥梁博物馆,再实地探访海沧大桥,深入挖掘这座跨海通道背后的科技智慧与人文故事,感受大国工程的匠心与温度。
博物馆溯源:触摸历史的温度
实践队首站来到厦门桥梁博物馆,在泛黄的工程图纸和厚重的施工日志前驻足。队员们通过档案了解到,海沧大桥始建于1996年,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博物馆内,精巧的钢箱梁模型、详细的锚碇结构示意图,以及记录着建设点滴的影像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当年技术攻关的艰难历程。队员们由此深切体会到"中国制造"所蕴含的坚韧与毅力。
指导老师陈海向队员们讲解海沧大桥桥梁知识,周佳薇摄
实地探访:解码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带着博物馆的“知识地图”,实践队奔赴海沧大桥实地调研。站在桥旁仰望,队员们惊叹于主跨648米的宏伟设计。东锚碇如巨掌扎根海底,西锚碇嵌入山体的巧妙设计,更让队员们理解了“重力式锚碇”与“隧道式锚碇”组合的技术突破。
队员们惊喜地察觉到,桥塔的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厦门独树一帜的“白鹭振翅”文化象征,桥体上精美的石雕装饰亦彰显了本地石匠世代相传的精湛工艺。渔民们的积极配合清理障碍、建设者们春节期间坚守岗位……这些感人的故事赋予了冰冷的钢筋以温情与灵魂。
队员周佳薇拍摄桥柱,黄小妹摄
科技守护:传统匠心与现代智慧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资料分析,深入探究了海沧大桥的养护奥秘。无人机在高空盘旋,对桥梁进行全方位扫描;智能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精准监测桥梁的健康状态。与此同时,队员们发现,尽管科技手段已广泛应用,桥面上依然可见养护工人徒步检查的身影,他们凭借肉眼和工具,细致入微地排查每一处潜在隐患。
这种融合了“高科技与坚实步伐”的模式,不仅展示了现代工程智能化的一面,同时也秉承了建设者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外,队员们巧妙利用3D建模技术,精准再现了昔日主缆架设的全程,亲身体验了建设者们借助创新的“荡移法”,如何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的精度,从而深刻感受到了国家重大工程背后的智慧与精细严谨。
由于未能拍到无人机巡检照片,此图来源于百度百科
青春行动:让桥梁精神薪火相传
实践团队将调研收获精心转化为科普文章与生动短视频,借助公众号及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自博物馆深厚的历史底蕴至亲临其境的震撼体验,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一座桥梁如何映射出城市的成长轨迹,汇集民族的智慧。团队成员们共同发声,誓言以所学专业知识讲述“大国工程”的传奇,让青春在继承与创新的交汇中绽放光彩。
团队合照
通讯员:张翰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阳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