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郭姿彤 报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武昌理工学院第六届知行书苑支教队“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于7月9日走进天门市乡村教学点,开展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文化课堂。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识文字、做手工、悟文脉”的形式,让孩子们从古老文字中感受汉字的演变魅力,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为乡村学生补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一课。
▲图为孩子们使用黏土制作甲骨文字
志愿者以“汉字的故事”引入,结合孩子们熟悉的绘画场景打比方:古人也会用简单符号记录生活,如同大家画太阳、月亮一般,甲骨文便由此而来。随后展示“日”“月”“人”等字的甲骨文图片,与现代汉字对比,引导孩子们发现其中的联系——甲骨文的“日”像圆圆的太阳,如今的“日”仍保留着这份圆的形态。志愿者还介绍了甲骨文的历史背景,说明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古人占卜、记事的工具,让孩子们明白现在使用的汉字是古人一点点创造、改进而来的。
▲图为孩子展示成果
为了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志愿者设计了粘土制作环节。分发彩色粘土后,志愿者先示范如何捏出“山”“水”“木”等字的甲骨文形态。孩子们立刻兴奋地动起手来,小心翼翼地模仿,有的则发挥想象,给“鸟”字的粘土加了尖尖的嘴巴,给“鱼”字添了波浪形的尾巴。志愿者巡回指导时,会趁机讲解每个字的文化内涵,比如“木”字的甲骨文像一棵有树干、树枝和树根的树,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图为孩子用黏土制作的甲骨文成果
互动分享环节,孩子们展示着亲手制作的作品:红色粘土捏成的“火”字,造型宛如跳动的火苗;手工作品“手”,则与甲骨文中那幅张开的手掌图案形态相近。志愿者顺势引导孩子们思考古人的造字逻辑,有孩子脱口而出:“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吧!”志愿者点头肯定,并进一步解释:“古人从生活与自然中汲取灵感,这正是汉字蕴藏的智慧。”在交流互动中,孩子们渐渐领悟到汉字“观物取象”的独特之处,也隐约感受到其中承载的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
▲图为孩子展示成果
记者采访到志愿服务团的陈锶婷,她表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乡村孩子不仅认识几个古文字,更能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基因。”此次活动让古老的文字走出博物馆,变成孩子们能触摸、能创造的文化载体,为传承中华文脉播下了生动的种子。(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姿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