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赋能百千万 | 远发香云纱产研文化基地探秘——从一缕纱看非遗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10 14: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傅祯雁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肖丽纯、谢子婷、廖佳祺)为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近日,广东培正学院LU点灯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走进远发香云纱生产基地,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调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以“植物染丝绸”闻名,其制作工艺融合了岭南农耕智慧与生态理念。此次实践,突击队通过实地考察和人物访谈,探寻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远发香云纱产研文化基地简介

顺德伦教远发晒莨厂由陈洪发先生创立。20年以来,秉持“守非遗、育匠心、促传承、谋创新”初心,目前已建成生产基地8家,销售门店分布大良、伦教、北滘、龙江等多个镇街,成为广栽桃李,领雁庭芳的香云纱生产企业,2020年,被顺德人民政府评定为“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晒莨生产区:薯莨与日光的“对话空间”

在生产基地中,队员们见到了香云纱的“灵魂搭档”——薯莨。“这是染料的来源,薯莨不仅可以当染料还可以食用和药用。”负责人王先生拿起一块薯莨解释。王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薯莨染色的过程,通过“三道水”将薯莨的汁水充分析出后,薯莨的残渣也会进行回收用于制作肥料和环保的燃烧颗粒,确保生产的过程环保。

与阳光的“时间博弈”的晒莨是基地最壮观的场景。3400平方米的草地上,绸缎如金色波浪般铺展。在晾晒场上,赭褐色的香云纱如同流动的霞彩,被工人们轻轻抖开,平铺在宽阔的晒莨场上。在这里王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不同布料的晾晒方法,工人们将浸透薯莨汁的纱绸铺展于草地,赭褐色的绸面随阳光逐渐转为乌亮。队员们亲手触摸晒莨中的布料,感受其从湿润到挺括的奇妙变化。

布料展示厅: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空间”

进入展示厅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布料架。在这其中有传统的黑色褐色面的香云纱,也有其他不同提花的香云纱和红云纱。香云纱通过前喷和后喷进行布料花纹的改变,后喷印花技术能够根据市场趋势及时更新图案而逐渐流行。王先生还介绍一种新的香云纱布料,基于传统的香云纱面料,在其之上运用后喷技术加入现代工艺的镀金层,形成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除此之外过程也结合扎染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香云纱,通过扎染使染料与薯莨汁进行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布料花纹。传统重缎适合旗袍,轻薄提花则更受年轻品牌青睐,这也展现了非遗技艺也在紧跟时代,不断地发展。

人物访谈负责人与队员的“对话空间

王先生,2016年入行,跟随非遗传承人陈洪发先生学习香云纱染整技艺。他致力于香云纱文化传播以及香云纱面料的开发与贸易。广东培正学院LU点灯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通过对话远发晒莨厂负责人王先生,进一步加深对香云纱的了解。

Q:您做香云纱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让您进入到这个行业?

A:其实当时进入香云纱行业,最根本的还是源于心底那份热爱。第一次接触到香云纱,就被它独特的制作方式深深吸引。身边人都说这行苦,外行人很难坚持。身边从业者八成以上都是有传承的,但是这么美的手艺不该被辜负。盈利难、变数大是常态,但精神支柱从不是收益。看到一块块素布变成珍品,看见匠人对手艺的珍视,便觉辛苦值。

Q:在香云纱制作这么多步骤中,您认为最复杂的一个步骤是哪个?

A:香云纱工艺中,调薯莨水最复杂,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根据布料调整浓度、晾晒时间等。如红云纱需淡水薯莨,多次晾晒求均匀,若混入浓水易留痕且无法补救;而龟纹需浓薯莨水,以快速上色变硬,减少晾晒次数控成本。

Q:队员们在网上也看到说三蒸九煮十八晒,那你们专业人士怎么去理解这个词?

A:“三蒸九煮十八晒” 是对香云纱工艺的笼统概括。过去蒸煮是为给丝绸脱浆,工厂备有大铜锅,用于处理面料上的泥水层,通过蒸煮让薯莨水渗入。实际蒸煮次数不固定,关键在晒。“十八晒” 是平均次数,只是一个大概的概念,如龟纹面料需二十多次,新开发的面料要三十余次(染后晒、收回再染,反复三十余次)。虽然这一口号与目前现在的生产有部分出入,但是这一口号便于宣传,也能让大众初步了解工艺。

在远发基地,香云纱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长在当下的生命”。它用一匹布证明:传统从未过时,只是需要更新颖的传承——当阳光与匠人的智慧相遇,当零污染工艺与年轻化设计碰撞,一匹布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傅祯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