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伞承文脉,匠心连山海——科文学子泾县探非遗

发布时间:2025-07-10 11: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淼淼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9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成员们,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虔诚向往,深入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孤峰村,探访了沉淀着千年匠心与民俗记忆的国民油布伞厂。在油布伞独特的桐油清香中,成员们倾听历史回声,亲手体验匠心传承,感受一把油布伞所撑起的文化乾坤。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老厂春秋:一把伞的历史厚度

“同学们,请看这些牌匾。”厂长郑国民指着墙上的牌匾。墙上的荣誉牌匾记录着岁月的馈赠:“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油布伞第一品牌”“安徽省老字号润泽”……郑国民摩挲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油布伞》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等荣誉证书,语气里带着自豪:“2017年我们的油布伞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荣登2025年央视非遗晚会,同时今年5月4日,我受世界技能博物馆的邀请,前往上海展演油布伞。”

图为厂长介绍荣誉

他拿起一把伞面绘有敦煌飞天的油布伞,伞骨轻转间,桐油浸润的棉布发出细微的声响:“古人说‘伞开天地阔’,油布伞用皖南深山的水竹做骨,绩溪棉布做面,涂上本地的熟桐油,能做到‘晴雨两用,三年不腐’。这不仅是物件,更是泾县人的生活哲学——既能遮风挡雨,也能抬头见日。”

图为厂长展示油布伞

匠心实践:指尖上的时光修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厂长引荐下,实践团成员得以拜师学艺,在王延松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油布伞的制作过程。油布伞的制作,是时间对双手的郑重托付——从选竹、刮青去节,到开槽钻孔,制成伞骨伞柄;从精心裱糊伞面,到均匀涂抹桐油,每一步都需沉心静气。“刮青要顺着竹纤维走,力道匀了,伞骨才直挺。”作坊里,78岁的王延松老师傅手持牛角刮刀,在青竹上轻轻一刮,翠绿的竹皮便如丝带般飘落老师傅手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动作却流畅如行云流水。

图为老师傅示范削竹

图为老师傅示范刮竹

在王延松老师傅的示范后,成员董丽拿起一根毛竹尝试刮青。刚下刀便因力道过猛,竹面出现一道深痕。“莫急,”王延松老师傅便耐心指导她。不久,成员董丽终于削出一根光滑的伞骨时,额头已渗满汗珠:“原来看似简单的一步,藏着这么多门道。”

图为老师傅指导团队成员

油布伞的制作要经88余道工序,从选竹到成伞需历时月余。尽管如此,可是当油布伞缓缓撑开,阳光透过黄色的伞面,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桐油的清香混着汗水的微咸,让在场的人不禁感慨。

图为老师傅撑伞展示成品

守正创新:老手艺的青春对话

在实践之余,团队成员对伞厂匠人与郑厂长进行了深度访谈。老师傅抚摸着工具说:“年轻时觉得这仅仅为了养家糊口,到老了才明白,早已对油布伞产生了情感。”言语朴素,却重若千钧,道尽了传统手艺人对本分的坚守与生命的交付。谈及未来,郑国民厂长则从更开阔的视野展望未来,“守着老手艺不叫传承,让老手艺活下去才叫传承。”他介绍,厂里近年与高校进行研学合作。同时,厂方正尝试将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结合,开发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力求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泾”彩。

图为成员采访老师傅

图为成员采访厂长

结语:

当同学们踏上归途,油布伞的故事并未终结实践团成员们此行,不仅亲历了“风雨连旬不恼人”的古老技艺,更体会到“莫教生意逐流尘”的当代使命。正如清代王德钦诗中所咏,孤峰油布伞承载着“宜春”之美誉。一伞一世界,撑起的是千年智慧的天空;一脉一相传,连接的是中华文化奔涌向前的壮阔江海——每一份微小坚持,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浩瀚长河。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淼淼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