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诉长征史诗 初心照赤县山河——江西师大科院“红梦启航”实践队参观于都长征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5-07-09 22: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嘉慧 罗轶恒 涂明慧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8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一行16人走进于都长征纪念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贵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诉说着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也彰显着人民与红军之间血浓于水的情谊。

孤舟载史:一苇渡江河,千秋照初心

一艘看似毫不起眼的破旧小渔船,静静地“停泊”在纪念馆中,它虽做工粗糙、外观陈旧,却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91年前,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准备踏上长征之路,这艘渔船便是当年渡河的重要工具之一。彼时,于都百姓倾尽全力支援红军,秉持着“红军需要什么,就无私献出什么”的信念。苏区流传着这样的话语:“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好儿郎,也要送他去前线上战场。” 家里有青壮年的,踊跃动员参加红军;有米有粮的,捐米捐粮。哪怕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保证红军战士吃饱饭上战场。渔民们更是将赖以谋生的渔船捐出,帮助红军顺利渡河。如今,这样的渔船仅存两艘,一艘被打捞后送往北京军事博物馆,另一艘由老船工后人捐赠,留在了于都长征纪念馆,成为唯一一件未被放置在展柜中的文物,默默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

羊皮承魂:霜雪砺筋骨,赤诚鉴山河

在展柜之中,一件件红军使用过的物品同样引人注目。其中,一件破旧的羊皮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故事。于都战士曾凤华患病仍在战场英勇杀敌,战役结束后,上级首长将一件羊皮袄奖励给他。此后,这件羊皮袄陪伴曾凤华参加了无数战斗,在红军长征爬雪山时,更是成为他的 “救命袄”。它见证战士赤诚与无畏,承载着革命岁月的温度,是红军精神的鲜活注脚,连接着过往与当下的信仰。

图为破旧的羊皮袄 吴羽涵供图

草鞋凝情:纤线连烽火,寸草报春晖

展馆内还有双有纪念意义的草鞋,这是黄春秀姑娘为即将踏上长征路的心上人谢志坚连夜用黄麻编织了一双精致的草鞋。这双草鞋不仅材质柔软,还有细致鞋面,比普通草鞋更加耐穿。谢志坚对这双草鞋格外珍惜,仅在过金沙江与强渡大渡河时穿过。强渡大渡河战斗激烈,他想着即便牺牲也要与心爱的姑娘 “在一起”,便穿上了这双草鞋。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继续带着草鞋走完长征。解放后,1951年,谢志坚穿着草鞋回到于都,却得知黄春秀在红军离开后坚持斗争,不幸被敌人杀害。他在姑娘坟前痛哭,为纪念她,给草鞋绑上一对红心绣球,并捐给纪念馆。2021年,这双珍贵的草鞋被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如今于都长征纪念馆内展示的是复制品,但那份跨越时空的爱意与深情依然清晰可感。

图为谢志坚的草鞋 吴羽涵供图

棺木架虹:舍身成通途,肝胆映星河

而最令人动容的便是一个大爷的棺材板。当时,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于都河是红军长征途中需跨越的第一条大河,红军从于都县的多个渡口陆续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征程。为保障红军顺利渡河,于都百姓的心早已和红军紧紧连在一起。听闻红军需要架桥,家家户户连夜行动起来:老人颤巍巍地拆下祖辈传下的木门,壮汉扛着刚卸下的床板快步奔向河边,妇女们则细心擦拭着门板上的灰尘,仿佛那不是普通的木料,而是托举希望的舟船。有的人家甚至拆了新婚时的雕花床,当被问及是否心疼,老乡们只说:“红军为咱打天下,这点家当算啥?”

图为大爷捐棺材板模型 邱小薇供图

除了支援架桥,百姓们更是倾其所有支援红军。天不亮,村口就排起送粮的长队,布袋里装着舍不得吃的糙米、红薯,甚至还有妇女把给孩子做的布鞋塞进红军战士手中。熟悉地形的老乡自告奋勇当向导,在崎岖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引路,哪怕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也坚决要送红军一程。河岸边,架桥的号子与百姓的叮咛交织,渡口处,红军的感谢与老乡的嘱托相融,这一幕幕,正是军民鱼水情深最动人的写照——你护家国安宁,必予你倾力相托,这份生死与共的情谊,早已刻进于都河畔的岁月里。

如今,距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已过去91年,距离长征胜利也有90年。红军战士们用热血与生命,换来了如今幸福繁荣的中国。“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正如领导人在于都视察时所说:“现在是新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行程万里,不忘初心,长征永远在路上。” 于都长征纪念馆中的这些文物与历史故事,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铭记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在新征程中砥砺前行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