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7月9日讯(通讯员 赵怡博 王富华)7月8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四团五连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多功能活动室内,弥漫着期待与好奇的气息。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四团五连基层服务践行团的“青春课堂”进入第三天。
一场以“身边的物理”为主题的奇妙探索之旅火热上演。今日的主角,是来自物理专业的队员柳艺豪同学,他化身“科学魔法师”,用寻常厨房材料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物理世界的第一簇火苗。
▲图为团队成员柳艺豪同学组织开展 趣味物理小课堂
“看!岩浆喷出来了!”伴随着孩子们惊喜的欢呼,一座自制“火山”在活动室猛烈“喷发”——泡沫状“岩浆”冲破“火山口”,喷涌而出,场面壮观。这震撼一幕,正是践行团精心设计的“趣味火山喷发”实验。在物理专业队员的主导下,带队教师张海涛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完成这项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孩子们化身“小小地质学家”,只见他们小心翼翼地在瓶中注入清水,加入小苏打并搅拌溶解,滴入红色食用色素瞬间将“岩浆”染得炽热,再加入少量洗洁精增加粘稠效果。最后,当白醋倾倒入瓶的刹那,奇迹诞生:瓶中剧烈翻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急速生成、膨胀,巨大的压力推动着鲜红的混合液如火山熔岩般喷薄而出,模拟了自然界火山喷发的核心动力——气体膨胀的推力。这直观、震撼的实验现象,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目光,惊叹声此起彼伏。
▲图为带队教师张海涛同志与小朋友们共做实验
“为什么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就会‘爆炸’呀?”面对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提问,实践队员蹲下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揭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小苏打(碳酸氢钠)和醋(醋酸)就像两个特别爱‘打架’的好朋友,它们碰面就会快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宝宝。这些气体宝宝在瓶子里越聚越多,拼命想往外跑,瓶子里的‘房间’太小装不下它们了,压力就变得特别大!最后,‘砰’地一下,气体宝宝们齐心协力,就把瓶口的‘大门’冲开,带着红色的‘岩浆’一起喷出来啦!”队员进一步引导,“这就像真正的火山,地底下炽热的岩石融化产生岩浆,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很多气体。气体越积越多,力量越来越大,最后猛地冲开地面,就形成了壮观的火山喷发!”队员们鼓励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摇晃后打开的汽水喷涌、发面时面团的膨胀,将抽象的“气体压力”和“化学反应”概念,转化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亲自参与实验
“原来我妈妈做饭用的小苏打这么厉害!”“醋不只是酸,它还能当‘燃料’!”实验结束后,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眼中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这堂别开生面的物理课,超越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当高校的专业知识以如此直观、有趣的形式“下沉”到边疆连队,它不仅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埋下了科学思维的种子。实践队员们以专业知识服务基层、启迪未来的热忱,在这小小的“火山”喷发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昨日金融的“金钥匙”开启了童心的梦想之门,今日物理的“星火”则照亮了探索世界的智慧之路。微小的苏打与醋,在此刻爆发出点亮童心的巨大能量,让科学的星火,在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悄然播撒,静待燎原。
▲图为小朋友们对实验过程及课堂效果反响热烈
最后,张海涛老师组织团队成员召开会议,要求成员严守纪律、用心观察、真诚沟通。会后,张海涛老师带领团队深入连队走访,“同学们需立足所见所闻所思,为五连振兴提交一份扎实的调研报告,”张海涛老师在田埂边对成员们叮嘱道,“这份报告,当是石大经管学子对兵团热土的思考与答卷。”
▲图为带队教师张海涛同志叮嘱践行团成员实践基本要求
从阡陌田间的深度调研到趣味盎然的科普课堂,石大经管学子以知行合一践行服务宗旨。当扎实的调研数据遇见童真的科学火种,实践团正以青春智慧在兵团基层书写新时代的答卷——向下扎根的深度,终将托举向上生长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富华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