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10日,为贯彻《“十四五”应急规划》及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云朵记忆守护队”深入四川理县薛城镇,开展“韧·生”计划——灾害记忆赋能行动。团队以“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卫生科普”三位一体模式,在九天实践中构建“青少年—家庭—社会”应急知识传播链,团队人员在活动中增长阅历与知识,并帮助当地人充分了解应急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图一为团队走进薛城镇
精准对接山区防灾痛点
薛城镇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299.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峡谷纵横,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然而全镇仅1所卫生院、12名专业卫生人员,偏远山区通信信号薄弱,超80%留守老人儿童面临“应急知识匮乏、避险技能缺失”的困境。团队基于《“十四五”应急规划》“安全宣传五进”政策,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复杂,设施建设滞后,知识传播断层”制定调研—宣讲—演练—评估”方案,定向破解乡村应急教育知识滞后的难题。
图二为团队走访乡镇调查
课堂下乡—场景化传播应急知识
在理县薛城小学,团队以课堂应急知识宣讲,地震,火灾,泥石流灾害的现场逃生方式讲解,并结合逃生视频讲解,通过有奖式的问题回答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们活动积极性,进一步将应急知识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们从“恐惧灾害”转变为“积极应对”。
图三为团队走进课堂进行应急知识宣讲
图四为团队走进薛城小学 图五为课堂上同学做问卷
乡村中应急知识文化传播
团队将应急政策宣讲与民族村寨防灾案例结合,通过应急知识调查问卷,充分全面的了解当地居民对灾害来临时的应急情况。了解并反馈当地居民的缺陷与不足,在活动过程中一对一的进行应急知识的讲解,帮助当地居民更好的掌握应急知识并能够积极应对灾害突发情况。
图六为团队走进乡镇进行应急知识调查问卷和宣讲
灾后防疫知识入户
志愿者深入家庭,讲解饮用水消毒、医疗物资使用等灾后卫生要点,同步开展“家庭应急包DIY”活动。“碘伏要从中心向外消毒”“纱布包扎需留两指空隙”,这类实操教学让居民直呼“实用”。
图七为团队为学生们讲解纱布包扎方法
从短期实践到生态构建
活动创新采用“PDCA循环+CERT认证”双驱动机制,通过每日例会复盘优化方案,为活动的进行与实施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团队提交的《薛城镇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建议》获当地政府采纳,推动建立“高校—乡镇—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
当看见孩子们将应急知识熟记与心并外化与形,当地居民对应急知识更进一步的了解时,团队真正的体会到三下乡的意义。
图八为团队为当地政府绘画的泥石流逃生路线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睿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