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柯虹 陈缘)7月5日,江西职业技术大学“蓝海课堂 红船行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与九江职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团队联合举办的“校校共建·赋能乡村”实践活动开班仪式,在武宁县东山村青年创客之家正式启动。三校师生跨越地域界限,整合专业资源,以科技赋能、生态环保、教育帮扶为抓手,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活力。
开班仪式:共擎旗帜,许下青春承诺
当三校实践团队的队旗在会场飘扬,“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更需要高校协同发力!”东山村村委魏书记在开班致辞中说。“三所学校各有优势,强强联手定能为东山村带来新变化,期待你们打开乡村发展的新大门!”
仪式上,三校实践团队老师现场达成共识,将以校校共建为起点,以专业所学服务乡村所需,将知识与热情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让校校共建的种子在东山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队指导老师直言:“当船舶军工文化遇见生态治理,当人工智能碰上志愿支教,这场合作注定火花四溅!”
▲图为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队指导老师正在发言。 刘子成 供图
华中科技大学实践团队学生代表宣读《社会实践承诺书》:“我们将以专业所长补乡村所短,以校校协同聚振兴合力,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智慧服务乡村。”
现场还展示了由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研发的便携式3D打印机和学生自主设计的船舶模型等,引得村民驻足围观。
首日实践:各展所长,跨界实践显身手
开班仪式后,三校实践团队迅速开启“分场作战”。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的“小工匠训练营”里,3D打印机的嗡鸣声与孩子们的惊叹声交织。“这台机器像‘哆啦A梦’一样,只要在电脑上画个形状,它就能马上吐出来!”留守儿童小明盯着刚打印出的迷你船锚模型,眼神里满是新奇。实践团队还把带来的齿轮、杠杆等教具进行一一展示,并结合生活场景中常见的自行车和跷跷板等,让机械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图为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队正在展示3D打印机。 刘子成 供图
隔壁教室,九江职业大学的实践团队正带领留守儿童体验扎染、漆扇制作、剪纸等非遗魅力。只见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将旧T恤浸入靛蓝染缸,捞出、拆线后呈现出独特的云纹图案;有的用金粉在漆扇上勾勒出“青山绿水”;还有的小心翼翼地沿着线条裁剪制作五角星……小朋友们的笑容比染料还要灿烂。
在楼下工坊,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团队同样“忙得飞起”,队员们带着孩子们将塑料瓶、旧纸箱、废布料等改造成创意作品,体验污水净化实验,让绿色环保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扎根童心。
长效之约:从短期实践到持续赋能
夜幕笼罩着的东山村大樟树下,三校实践团队围坐成圈,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与笑声撞碎了乡村宁静的夜晚。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的深蓝工装、九江职业大学的红马甲、华中科技大学的白T恤交织成青春的调色盘,一场“脑洞大开”的头脑风暴会正在产生源源不断的奇思妙想。
“以前社会实践多是‘单打独斗’,现在三校拧成一股绳,方案更全、底气更足!”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的团队负责人小陈同学笑着说,“我们的合作不是‘快闪’,而是‘常驻’!”
▲图为三校实践团队合影。 刘子成 供图
校校共建不是简单的“1+1+1”,而是当不同学科的思维碰撞,让每个“1”都发光,聚成照亮乡村的星河。这场由三所高校掀起的乡村振兴热潮,不仅让专业知识在乡土大地“开花结果”,更探索出高校协同服务基层的全新范式。未来,这份始于盛夏的约定,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