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践履乡土间 红色赋能绘新篇 ——洛阳师范学院翔梧班“青·航”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6 01: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佳乐   阅读 30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杨佳乐)为积极响应国家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号召,6月30日,洛阳师范学院翔梧班“青·航”实践队深入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翔梧小学为主阵地,聚焦乡村支教、社会调研、红色寻访三大核心任务,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土实践深度融合,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担当。

特色课程点亮乡村课堂,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在翔梧小学的支教课堂上,实践队精心构建“红色文化+素质拓展”双维度课程体系,让红色教育可感可触。低年级课堂中,《风车映红心》手工课将革命故事融入折纸艺术,带领学生用彩纸折出象征希望的风车,学习李翔梧烈士投身革命、对党忠诚的红色精神;高年级则聚焦“非遗传承+红色研学”,“百褶生香”课程带领学生制作传统褶纸,融入红色历史场景拼贴;中华武术课以“少年强则国强”为内核,在一招一式中培养学生的坚韧品格。课程设计既注重审美培养,更将翔梧精神分解为可感知的教学模块,如书法课融入烈士家书、红色诗词临摹,安全教育课结合革命时期战地防火救护知识,在学习实践中体悟果敢守护的担当精神,实现“一课双育”,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素养与红色认同。

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展示课堂作品。史欣然 供图

深耕乡村调研沃土,解码红色资源振兴密码

实践队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社会调研,深入走访中高村百余户村民。问卷设计涵盖红色资源开发效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生态产业发展路径三大维度,重点探究李翔梧故居等红色资源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调研发现,当地红色资源开发存在形式相对单一、专业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队员们在走访中被村民质朴的期望深深触动:“当看到村民在问卷未来期望栏写下‘盼孩子懂翔梧’时,我们懂得了调研不仅是收集数据,更是在丈量青年与乡土的心灵距离。” 从问卷设计到田野深耕,队员们以翔梧精神为依托,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成果的实效案例,用青年智慧解码红色资源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当青年智慧与乡村需求同频共振,红色基因便在振兴实践中焕发时代光芒。

实践队队员在底张乡进行社会调研。张文希 供图

寻访红色地标强信念,青春接力传承革命薪火

实践队走进李翔梧红色教育基地,在烈士故居前举行“重温入团誓词”仪式;“愿以吾辈之青春,护这盛世之中华”,朗诵《翔梧青年》时,队员们手捧泛黄的诗文抄本,声音里凝结着对先烈的追思;依托底张乡“红色走廊”文化墙,队员们创新开展“行走的党史课”,用动画生动解读革命故事;开展红色知识宣讲,聚焦红色理论精神,近百名学生积极参与,营造 "红色育人、教育兴村" 浓厚氛围。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构建起青年与历史的对话桥梁,更以红色文化为精神纽带,推动青年学子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党的光辉历史,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将李翔梧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把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动能,不仅激活了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更培育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力量。

实践队队员在李翔梧红色教育基地宣誓。陈骊安 供图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以课堂为笔、调研为墨、红色地标为卷,在乡村热土上奋力书写青春答卷。“当孩子们展示用鹅卵石绘制的红色物品,听到村民对研学基地的期待,我们真切体悟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千钧分量。”队员们实践日志中的感悟,道出了共同心声。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跟进调研成果转化,把红色教育融入乡村教育体系,以红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发展,让翔梧精神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实践队队员与翔梧小学学生合影留念。史欣然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佳乐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