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滁州学院赴凤阳“薪火映小岗村,红色接力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汇聚凤阳县小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小岗精神,寻历史足音”为主题,涵盖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劳动实践、文化宣传等丰富内容,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在华夏大地的文化脉络中,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不仅是农村改革的先锋,更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如今,小岗村正以独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紧密相连,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而其中,陀螺、土坯房与沈浩的故事,成为了小岗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注脚。
陀螺飞旋,发出嗡嗡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小岗村的古老记忆。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小岗村传统文化的象征。在新时代,小岗村将陀螺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举办各类陀螺表演和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小小的陀螺,成为了展示小岗村文化魅力的一张独特名片,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了解独特的陀螺名片)
土坯房,曾经是小岗村村民遮风挡雨的家。这些用泥土和麦秸堆砌而成的房屋,冬暖夏凉,见证了小岗村的风雨变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岗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土坯房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然而,小岗村并没有忘记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坯房,保留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土坯房,并将其改造为文化展示馆或民俗体验点。走进这些土坯房,屋内陈列着的老旧农具、生活用品,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深刻感受到小岗村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岁月,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聆听土坯房的历史)
提及小岗村,就不得不提到沈浩。2004年,沈浩响应组织号召,从安徽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初到小岗村,他便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困难,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里,沈浩一心一意为村民谋发展,他带领村民修道路、建学校、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使小岗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小岗村这片土地。沈浩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小岗村,成为了小岗村人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小岗村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缅怀沈浩同志,汲取精神内涵)
在传承创新方面,暑期实践活动成为重要推手。在凤阳的街巷村落中,我们实践团队走进民间,与身怀绝技的凤阳花鼓手艺人面对面交流。老艺人们手持花鼓,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凤阳花鼓,打起来有讲究,鼓点节奏得和唱词配合默契。” 他们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从花鼓的历史渊源 —— 曾作为民间艺人乞讨手段走遍四方,到如今成为文化瑰宝的历程,娓娓道来。现场,我们还跟随艺人学习基础鼓点和简单舞步,在一次次尝试中,切身感受这一国家级非遗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
(感受凤阳花鼓的奇妙)
与此同时,凤阳传统酿造工艺的暑期实践体验活动同样精彩纷呈。踏入验酿酒坊,手艺人们笑容满面地迎接我们。在酿酒坊,老师傅拿起高粱粒,仔细介绍:“选料是第一步,得挑颗粒饱满、无杂质的,这决定了酒的品质。” 接着,他现场演示发酵过程,揭开窖池,醇厚酒香扑面而来, 他手把手教我们翻搅酱料,感受其中的力度与技巧。我们沉浸式参与选料、发酵等古老工序,记录传统酿造技艺的精髓。
1978年,小岗村面临着严重的饥荒,为了吃饱饭,关友江和其他17位带头人在一张“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冒着巨大风险将田地分到各户,开启“大包干”模式。“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但为了改变挨饿的现状,只能拼一把!”关友江回忆道,“分田到户后,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天不亮就下田干活,那年粮食产量大幅增长,我们终于吃饱了饭。”这些质朴的话语,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小岗村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
(了解大包干的发展历程)
(再看生死契约的签订)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小岗村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提升了能力。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常郁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