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瑞”火照“于”途实践队:红色沃土探寻初心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03 21: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赖赟祺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瑞”火照“于”途社会实践团队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内,以一曲激昂的《国际歌》开启了别开生面的活动。这座形似红军八角帽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1934年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如今又见证着新时代青年的赤子之心。

该旧址位于瑞金市沙洲坝镇,这里曾见证了二苏大会议的胜利召开,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踏入旧址,一座造型独特、庄重古朴的八角形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当年大会召开的中央政府大礼堂。从空中俯瞰,大礼堂形似红军的八角帽,被赋予了特殊的革命象征意义。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大礼堂,讲台下一排排木质长椅整齐排列,静静诉说着那段光辉岁月。

▲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旗国徽 施灵玉摄

在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内,实践队员们整齐列队,面向主席台深情合唱。雄浑的歌声在八角穹顶下回荡,与周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万岁"的标语交相辉映。"当唱到'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时,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

▲图为实践队员共唱国际歌 佟汶锜摄

在二苏大会遗址展厅,实践队员们被一组珍贵的中央苏区文化宣传文物深深吸引。展厅中央陈列着1934年大会期间印发的各种报刊,泛黄的报纸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标语依然醒目。旁边展柜里,各种红色经典曲目的词谱保存完好。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苏区时期的手绘宣传画,虽然色彩已褪,但"扩大红军""保卫苏维埃"等主题依然清晰可辨。讲解员介绍:"这些宣传品都是当年红军宣传员用简陋工具制作的,他们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用最朴实的艺术形式传播革命真理。"队员们还看到了苏区特有的"识字牌",上面用红色颜料写着革命标语,既是扫盲工具,也是宣传载体。

夕阳西下,余晖为苏维埃大礼堂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实践队员们站在馆前上,久久凝视着这座见证历史的建筑。这次经历使实践队成员真切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从八角楼里的《国际歌》到展厅里的革命文物,队员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要让这份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新的征程上续写属于新一代人的青春华章。"暮色中,大礼堂的轮廓渐渐融入夜色,但那颗红色的五角星,依然在夜空下熠熠生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婉君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