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扇面间,红色薪火传:湖南一师这堂非遗课让文化根脉活了起来

发布时间:2025-07-03 16: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姜圣音   阅读 3.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一针一线织锦绣,一漆一扇承文脉。”7月2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东台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两场妙趣横生的非遗体验课。当千年绒花在指尖绽放,当天然漆料在扇面成画,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爱国主义的情怀在课堂上交织共鸣。

绒花不凋:千年技艺里的家国祝福

“绒花不凋,手艺就不能断。”随着志愿者头戴绒花花环、手戴绒花戒指走进教室,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式开启。志愿者曾琳向同学们娓娓道来绒花的传奇历史:从唐朝作为贵族贡品的精致华贵,到宋代“全民戴花”的风尚革新;从明末清初南京绒花的黄金时代,到当代《红楼梦》《延禧攻略》等影视剧中的惊艳亮相,这朵用蚕丝绒线缠绕而成的花朵,有着与“荣华”谐音的吉祥寓意,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省非遗传承人赵树宪老师从19岁开始坚守这门手艺,一做就是48年,他的绒花能开出3D效果。”当志愿者李蓉讲述传承人坚守的故事时,同学们眼里流露出敬佩的目光。

制作环节,大家拿起扭扭棒和剪刀动手制作,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引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原本普通的扭扭棒在指尖逐渐变成精巧的花朵。有同学别出心裁,创作了绒花眼镜、双层花等创意作品,课堂上的欢声笑语里,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

活动尾声,团队向每位同学发放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独特的明信片,记录实践感悟。“一簇绒花,一世荣华。愿这簇绒花能佑我考上好高中”,一位同学的真挚话语,道出了非遗技艺与青春梦想的奇妙联结。当有同学将亲手制作的绒花送给手把手教学的志愿者时,两个群体的心意相通,恰是文化传承中“传帮带”的生动写照——这份跨越年龄的技艺传递,正是对“守护文化根脉”的最好诠释。

(彭思语摄)

漆扇流韵:水中作画里的文明密码

一把竹扇,一柄团扇,一段趣味相声,志愿者巧妙地引出本堂课的主角——非遗漆扇。接着,他们从东汉漆器雏形讲到唐代宫廷珍品,从宋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市井风情,再到2006年成都漆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时刻,将漆扇背后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就像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把漆扇都是独一无二的。”志愿者杨若曦的话语,让同学们明白这门技艺背后的文化分量。

(彭思语摄)

在制作体验环节,从选色、试色到下扇、晾干,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与巧思,正如传承文化需要静心坚守。当看到自己制作的漂亮漆扇从水中慢慢升起,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惊喜与自豪,真切体会到“以漆为笔,以水为墨”的古老智慧。

课堂上,实践团还特别讲述了漆器作为“一带一路”交流见证的历史:古代中国漆器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东方文明的名片。“今天我们学习漆扇技艺,就是在延续这份文明对话的使命。”志愿者刘嘉语的话,让同学们懂得,非遗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民族自信的彰显。

从东山书院的红色足迹到东台中学的非遗课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实践团始终坚信:文化自信是爱国主义的深厚根基。一针一线编织的不仅是绒花,更是对民族技艺的珍视;一漆一扇承载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对文明传承的担当。在非遗与爱国情怀交织的课堂里,青春力量正重塑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圣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