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本草兴农”实践团,怀揣着对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探索热情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青春使命,奔赴宣城市绩溪县梧川村——这个深藏于皖南群山褶皱中的“油茶之乡”。这里,连绵起伏的山峦被苍翠的油茶林覆盖,宛若绿浪翻涌;这里,一颗颗饱满的青果正悄然孕育着致富的希望。学子们以脚步丈量茶山,以专业解读产业,展开了一场以“深挖油茶‘黄金’价值,助力绿色产业腾飞”为主题的深度“三下乡”社会实践,力图在这片被油茶点亮的土地上,探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密码。(通讯员 任欣欣)
千年古树证沧桑,科技赋能焕新颜——溯源产业之根脉
实践团的第一课,在梧川村那株被誉为“油茶王”的百年古树下开启。虬劲的枝干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累累的青果则昭示着生命的蓬勃。村支书洪卫东轻抚着斑驳的树皮,自豪地介绍:“这棵老祖宗留下的树,见证了梧川人与油茶相依为命的历史。过去,茶油是家家户户灶台上的‘液体黄金’,点灯、烹炒、疗伤都离不开它。” 在村史馆泛黄的旧照和老物件中,同学们看到了传统木榨坊的艰辛劳作场景,理解了油茶早已融入当地的文化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闻茶香
然而,梧川油茶的魅力不仅在于历史,更在于现代科技赋予的新生。实践团深入村中最大的标准化油茶种植示范基地——“绿源油茶合作社”。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操控下,呼啸着掠过葱郁的林海,精准地喷洒着生物农药和营养液。“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合作社负责人汪明华指着智能监测设备介绍道:“这套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光照、病虫害,数据直接传到手机,浇水施肥都精准得很。我们引进了‘长林’系列高产优质良种,推广矮化密植技术,亩产鲜果从过去的几百斤提升到近两千斤!”团队成员认真记录着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的布局、观察着挂满枝头的硕果,深刻感受到科技对传统产业的革命性重塑。古树承载着乡愁记忆,科技则点燃了产业腾飞的引擎。
匠心淬炼“黄金液”,深加工里觅增值——解锁产品之价值
油茶果从枝头到餐桌,是一段充满匠心的旅程。实践团成员换上工作服,走进“梧川山茶油”现代化冷榨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独特的油茶果香。同学们亲眼见证了青果经过清洗、剥壳、烘干、压榨、过滤、灌装的全流程。尤其对核心的“低温物理冷榨”工艺印象深刻。“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60度以下,”技术员李工强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留茶油中的活性营养成分,比如珍贵的角鲨烯、维生素E、茶多酚。”金黄色的初榨原油缓缓流出,晶莹透亮,宛如液态琥珀,引得同学们阵阵赞叹。
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学子,团队更敏锐地聚焦于茶油的药用价值和健康属性。在合作社产品研发中心,负责人展示了他们正在探索的方向:“我们不只是卖油!看,这是和高校合作研发的茶油护肤皂、润唇膏,利用了茶油的天然滋润修复特性;这是茶粕提取的茶皂素,是天然环保的洗涤剂和农药助剂;我们还在试验用油茶枯饼发酵制作有机肥,形成闭环产业链。”一位队员拿起一瓶精包装的“药膳茶油”,兴奋地说:“《本草纲目》记载茶油能‘润肠通便、清热化湿、解毒杀虫’,这完全可以结合我们中医药知识,开发针对特定人群(如孕产妇、老年人)的功能性调和油或药膳伴侣!” 从单一食用油到多元化的健康产品矩阵,油茶的价值链正在梧川人的智慧中不断延伸。
图为团队成员和油料作物合影
硕果盈枝富农家,瓶颈犹待合力破——洞察发展之挑战
油茶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脚在富民增收上。实践团成员穿梭于茶林间,与正在劳作的茶农们深入交流。在村民张婶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前,她一边熟练地分拣着油茶果,一边笑着算账:“我家20多亩油茶林,以前没啥收入,现在合作社统一收购,保底价每斤鲜果2块多,加上平时在基地务工,一年能多挣三四万哩!油茶树就是‘养老树’、‘子孙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满载着油茶果清香、茶农殷切期盼和青春思考建议的行囊踏上归程,回望梧川那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油茶林,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心中激荡着责任与希望。这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绿色产业的深度认知,更是一次将专业知识融入乡土大地的生动淬炼。
油茶树,这深深扎根于皖南山地的“铁杆庄稼”,以其四季常青的坚韧、默默奉献的果实,成为梧川人心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诠释。实践团的青年们坚信,唯有尊重自然规律、依靠科技创新、深挖文化内涵、贯通产业链条,方能让这古老的“东方橄榄油”焕发夺目光彩,让油茶树真正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让梧川的青山永驻、金果长盈、振兴可期! 探寻油茶奥秘的旅程虽暂告段落,但助力这片绿色产业蓬勃生长、惠泽乡梓的青春篇章,正由新一代的耕耘者们,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欣欣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