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七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星火传承”实践团,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与助力乡村发展的青春热忱,踏上了素有“徽州脊梁”之称的宣城市绩溪县梧川村的土地。这里,层峦叠嶂,曾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游击队浴血坚持的红色堡垒;这里,溪流潺潺,正涌动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学子们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心灵倾听历史回响,展开了一场以“铭记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发展”为主题的深度“三下乡”社会实践,力图在血与火锻造的“皖南抗战精神”中,汲取照亮当下、振兴乡村的不竭力量。(通讯员 任欣欣)
青山埋忠骨,步履寻烽烟——触摸历史的温度
实践团的第一站,肃立在梧川村新四军游击队纪念馆前。斑驳的土墙,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大刀、土枪,还有那盏仿佛仍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煤油灯……每一件实物都是无声的史书。在讲解员低沉而饱含深情的叙述中,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扑面而来:1941年皖南事变后,革命火种并未熄灭。以胡明、刘奎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敌人重兵“清剿”的极端困境下,依托梧川及周边险峻群山,建立起旌绩边游击根据地。队员们屏息凝神,凝视着展柜中游击队用过的简陋医疗器械和采集的草药标本。“即使在缺医少药的绝境中,战士们依靠当地中草药和土方,救治伤员,顽强生存,这是何等的智慧与坚韧!”一位医学专业的同学在笔记中深深感慨。
追寻着先辈的足迹,实践团成员顶着烈日,徒步探访了位于高山密林深处的金岭洞——当年游击队重要的指挥所和隐蔽点。洞内潮湿阴冷,石壁上的刻痕依稀可辨。带队老师指着洞口一处天然屏障说:“这里易守难攻,曾多次帮助游击队化险为夷。”站在洞口极目远眺,万壑松涛仿佛仍在吟唱着不屈的战歌。下山途中,同学们专程拜谒了散落在山间的无名烈士墓。青松翠柏间,几块朴素的石碑静默无言。队员们肃立默哀,轻轻献上采撷的野花,用最深的敬意告慰长眠于此的英魂。烽烟虽已散尽,但青山为证,那融入血脉的忠诚与信仰,穿越时空依然滚烫。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抗战故事
薪火永相传,乡音述峥嵘——聆听岁月的回响
为了更鲜活地感知历史,实践团深入梧川村巷陌,寻访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在村中一棵百年古樟树下,88岁的洪老伯(化名)向围坐的学子们打开了话匣子。老人浑浊的双眼在回忆中闪烁着光芒:“那年头啊,白天是老百姓,晚上可能就是给游击队送粮、送信的‘交通员’!国民党兵来‘清乡’,我们就说啥都不知道。游击队缺盐少药,我们就悄悄把家里省下的盐、采的草药,包在干粮里,藏在竹筒里,趁夜送上山……”老人颤抖的手比划着,讲述着村民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传递情报、掩护伤员的故事。他反复念叨:“没有老百姓的舍命支持,队伍在山里一天也待不住!”这份“军民鱼水、生死与共”的深情,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队员的心。
实践团还邀请了当地退休教师、义务讲解员汪老师,在村史馆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微党课”。汪老师不仅梳理了梧川作为旌绩边中心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战斗史实,更深情解读了“皖南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它是在极端险恶环境中淬炼出的——对党忠诚、信念如磐的政治品格;不畏强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依靠群众、生死与共的优良作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崇高境界。 这是我们梧川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堂在历史现场进行的党课,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而深刻,在青年学子心中打下深深烙印。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党员的义务
红绿相辉映,丹心绘新图——擘画振兴的蓝图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实践团的核心使命,是将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当下梧川村的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与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座谈,团队深入了解了梧川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的现状与挑战。
同学们欣喜地看到:修缮一新的游击队纪念馆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重走游击路”为主题的徒步线路吸引了不少团队前来体验;村里开发的土蜂蜜、笋干、高山茶叶等绿色农产品初具规模。然而,调研也揭示了痛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多为静态参观,缺乏沉浸式互动体验;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融合度不高,特色农产品未有效嵌入红色文旅链条;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有待提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潜力有待深挖。
当满载着调研笔记、访谈录音、乡亲们沉甸甸期望的车辆缓缓驶离梧川村,绩溪的青山绿水间,那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已深深镌刻在每位学子的灵魂深处。这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红色洗礼,更是一次将青春智慧融入乡土振兴的生动实践。
梧川的烽火硝烟早已远去,但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皖南抗战精神”所蕴含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人民立场和奉献情怀,永远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坚信,唯有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并将其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磅礴动力,才能让革命先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真正开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之花。 探访梧川的旅程虽已结束,但传承红色薪火、助力老区振兴的青春使命,正召唤着年轻一代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续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欣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