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基层治理研究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桐城市“六尺巷”文化遗址,开展“基层治理挑战杯”专项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以“解码六尺巷工作法,探索新时代基层善治路径”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文化体验等形式,深入挖掘六尺巷“礼让和谐”的传统治理智慧,为现代基层治理创新提供实践参考。(通讯员 任欣欣)
溯源历史:从“三尺墙”到“六尺巷”的文化密码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走进六尺巷历史文化长廊。青砖灰瓦间,一幅幅展板生动再现了清代“礼让三尺”的典故。据讲解员介绍,清康熙年间,桐城名臣张英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化解邻里争端,最终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这一故事不仅成为中华谦让文化的象征,更被提炼为“以礼化争、以德服人”的基层治理智慧。
调研小组通过VR技术体验了历史场景还原,沉浸式感受“争墙”到“让墙”的转变过程。“站在巷口,仿佛能触摸到古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这种文化基因对今天的社区矛盾调解仍有深刻启示。”团队成员王同学感慨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桐城与习总书记讲话合照
解码实践:六尺巷工作法的“破题”之道
为深入探究传统智慧如何赋能现代治理,团队走进桐城市社会治理中心。中心主任李明介绍,当地以六尺巷典故为蓝本,创新推出“六尺巷工作法”,构建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柔性协商”的治理模式。近年来,该工作法成功化解了数百起邻里纠纷,其中不乏宅基地争议、老旧小区改造等复杂矛盾。
在座谈会上,桐城南苑社区书记张华分享了典型案例:2023年,某小区因停车位分配问题引发激烈冲突,社区引入“六尺巷工作法”,组织居民代表、物业和律师成立“和事团”,通过“背对背倾听+面对面协商”,最终达成“错峰共享”方案,矛盾化解率高达95%。“‘让他三尺’不是一味退让,而是通过理性对话找到共赢点。”张华总结道。
团队成员还参与了一场模拟调解会,以“居民养犬扰民纠纷”为议题,实践“倾听-共情-提案”三步法。“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文化共识凝聚治理合力。”指导老师李教授现场点评道。
扎根田野:从理论到实践的调研突破
为收集一手数据,团队兵分三路展开田野调查。第一组深入社区发放问卷,覆盖桐城5个街道、200余户居民,聚焦“六尺巷工作法”的知晓度与满意度。数据显示,83%的受访者认可该模式“既讲法理又有人情味”,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支持率高达91%。
第二组走访了桐城司法局、信访局等部门,系统梳理政策文件与案例库。工作人员透露,当地已将“六尺巷工作法”纳入基层干部培训必修课,并开发了“智慧调解”APP,实现“线上申请-线下调解-云端归档”全流程服务。
第三组则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录制“六尺巷故事”微视频,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传播,累计播放量超10万次。“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活化传统文化,才能让治理智慧真正‘破圈’。”团队新媒体负责人刘同学表示。
青年担当:为基层治理注入创新动能
此次调研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基层治理挑战杯”项目的核心实践环节。团队负责人表示,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的“以和为贵、共建共享”理念,与新时代“枫桥经验”高度契合。两者均强调源头治理、群众参与,但在文化赋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各有侧重。“我们计划提炼‘文化+科技+制度’的三维模型,打造可复制的基层善治样板。”
调研期间,团队还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团队展开线上交流,探讨区域治理经验融合的可能性。例如,浙江“枫桥经验”注重网格化精细管理,而“六尺巷工作法”擅长以文化认同消解对立情绪。“未来或可探索‘南北方治理智慧对话’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张老师提出设想。
未来展望:从桐城巷陌到乡村振兴
调研尾声,团队走进桐城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关镇青龙村。这里曾因土地流转纠纷频发被列为“重点整治村”,2022年引入“六尺巷工作法”后,通过成立“乡贤理事会”、举办“邻里茶话会”,不仅化解了积怨,还带动村民发展生态茶园,集体经济收入三年增长200%。“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文化认同是最深沉的力量。”村支书陈志强说。
据悉,团队已与桐城市政府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六尺巷工作法操作手册》及政策建议报告,重点围绕“传统文化赋能治理”“数字化调解平台建设”等议题建言献策。“青年学子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我们愿做基层治理创新的‘星星之火’,照亮更多角落。”团队成员在总结会上郑重承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欣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