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兴中学八年级五个班级的同学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课堂。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沂脉相承,青聚理响”宣讲团成员张熙潇以多媒体技术为媒,将厚重的沂蒙精神化作生动可感的画面与故事,为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触摸革命历史、感悟精神力量的大门。
图为宣讲人张熙潇在讲解沂蒙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活动伊始,张熙潇以一段动画短片《烽火沂蒙》拉开序幕。硝烟弥漫的战场、步履坚定的支前队伍、缝制军鞋的沂蒙红嫂……一幕幕画面将同学们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随着动画中“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缝军装”的字幕浮现,张熙潇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讲述沂蒙精神的起源:“沂蒙山的每一捧泥土都浸透着奉献,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忠诚。”台下鸦雀无声,同学们屏息凝神,目光紧锁屏幕,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图为宣讲人张熙潇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故事
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张熙潇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字为核心,结合史料图片与纪录片片段,层层剖析沂蒙精神的内涵。当播放微电影《沂蒙红嫂》时,影片中“沂蒙母亲”王换于为保护革命后代忍痛舍子的场景,让许多同学红了眼眶;而红嫂明德英以乳汁救伤员的片段,更让全场肃然起敬。“我以前只在课本里读过‘军民鱼水情’,今天才真正明白这几个字的分量。”八(3)班一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
图为宣讲人张熙潇在介绍沂蒙精神的发展
此次宣讲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多媒体艺术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张熙潇坦言:“用动画还原历史场景,用微电影传递情感力量,是为了让‘Z世代’青少年从视觉、听觉到心灵全方位共鸣。”活动现场,同学们时而为动画中的战斗场景攥紧拳头,时而因红嫂的牺牲精神悄然拭泪。宣讲结束时,有学生主动举手分享:“原来‘无私奉献’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它就藏在普通人一次次的选择里。”
这场宣讲不仅是一次历史课,更是一场青春与信仰的对话。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久久未散,围住张熙潇探讨“新时代如何践行沂蒙精神”。有同学提议组建校园红色宣讲队,有学生翻出笔记本记录动画制作技巧,更有不少人追问:“下次还能再来我们学校吗?”张熙潇感慨道:“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看到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正在年轻一代的血脉中奔涌。”
“沂脉相承”宣讲团将持续探索“科技+红色教育”模式,通过虚拟现实、互动剧场等创新形式,让革命精神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图为宣讲人张熙潇与同学们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镯瑜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