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三年来,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化教育生态方面成效显著。作为政策的核心受益群体,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是检验政策成效的重要维度。杭州师范大学从容应队深入校园展开深度访谈,从学习体验、课后服务、家校协同等多个维度,倾听学子对教育改革的真切心声。
减负增效:看见成长的更多可能
调研发现,“双减”政策为学生打开了多元化发展的窗口。受访学生普遍反映,课后服务有效缓解了“放学后无人管”的困境。“虽然主要是自习,但能在学校完成大部分作业,回家轻松多了。”部分学校开设的文学社、科学实验小组等特色课程广受欢迎,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参加科学实验小组后,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实践式学习比单纯做题更有意义。”
此外,在线教育资源的使用成为学生拓展视野的新途径。例如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突破物理难点,利用英语听力软件提升语言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78%的受访学生展现出对地方文化、非遗传承的强烈兴趣。“希望可以参加瓯绣体验课,这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又能培养专注力。”
负重前行:理想与现实的多重挑战
当被问及学习压力时,“疲惫”“焦虑”成为高频词。尽管政策明令减负,但初三学生日均作业时间仍达3-4小时,机械性重复作业引发“为完成任务而写”的无奈。学生坦言:“有些作业与课堂内容重复,既占时间又耗精力。”
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也面临现实瓶颈。多数学校仍以作业辅导为主,学生期待的社团活动、职业体验等特色课程尚未普及。“希望课后服务能像电视剧里那样,有无人机社团、辩论赛这些酷炫项目。”家校教育理念的错位同样值得关注,尽管85%的家长重视学业,但“重学科补习、轻兴趣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访谈中有位学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父母报了三个补习班,周末比上学还累。”
破局之道:构建成长友好型生态
学生们的真诚反馈,为政策优化提供了鲜活注脚。在学业压力方面,学生建议:“作业可以分层设计,让每个人都能‘跳一跳够得着’。”针对课后服务,学生提出:“引入社区志愿者开设手工课,既能丰富课程,又能连接社会资源。”值得关注的是,超过90%的受访学生呼吁增加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团辅活动,让同学们学会压力管理。”
这些来自教育末梢的声音,正在为教育改革标注新的坐标。教育的美好图景,终究要落脚于每个孩子的笑脸。当政策制定者俯身倾听这些稚嫩却真诚的声音,教育改革便有了最坚实的支点。正如有位学生在访谈结束时所说:“期待的‘双减’,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而是让学习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这或许正是教育生态优化的终极命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心语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