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韵流芳·情牵闽俗:泉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新生之旅

发布时间:2025-02-19 14: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方宇颖 郭佳欣   阅读 8.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发展契合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要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传承与保护簪花这一非遗技艺,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簪韵流芳· 情牵闽俗”实践团队于2025年2月13日深入泉州,探访簪花非遗博物馆、蟳埔村、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等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领略簪花的独特韵味与历史传承价值。

寻迹簪花,探访非遗的时光印记

实践之旅的首站,团队来到泉州非遗博物馆。馆内丰富的簪花文物与详实的历史资料,宛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诉说着簪花技艺的发展变迁。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分享了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艰辛付出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团队成员们积极思考,围绕利用新媒体宣传非遗的创新思路展开热烈讨论,为簪花文化的传播出谋划策。

离开博物馆,团队奔赴蟳埔村。在这里,他们拜访了当地的簪花传承人,倾听传承人口中那些饱含岁月温度的簪花故事。从选材的严苛标准,到制作过程中的精湛技法,团队成员们全程见证,还亲自上手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到簪花这一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传统与勇于创新的精神。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这座集历史、文化、建筑、民俗于一体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众多华侨的乡愁记忆。村民们讲述着往昔华侨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故事,而村里的建筑正是他们回乡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对家乡眷恋的实物见证。团队成员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润饼、酥脆菜粿,感受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对话非遗,簪花与Z时代的共鸣

调研期间,团队分析发现,近五年来,泉州簪花产业的年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5%,2023年预计突破亿元大关。此外,直接或间接从事簪花制作、销售及相关文化旅游服务的人员数量增长了30%。

结合福建省出台的非遗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精心设计调研问题,深入了解游客对簪花非遗文化的认知与体验。为给游客留下美好回忆,团队还贴心地为体验簪花的游客免费拍摄纪念照。镜头下,游客们头戴精美簪花,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根据实践团队的调研,超过89%的受访者了解泉州簪花文化,其中约60%的游客表示参与过泉州簪花文化体验,并且愿意再次参与。通过访谈,团队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簪花非遗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簪花相关视频的分享量大幅增长,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过亿次,社交媒体上的正面评价率高达90%。许多游客表示,簪花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时尚潮流,能够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文创新生,簪花与现代生活的邂逅

为了让簪花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团队结合当下爆火的AI技术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使得每一件产品都能够融合传统簪花技艺与现代创意的元素,包括钥匙扣、贴纸、魔方、UV转印水晶镂空标签等,通过先进的AI设计,这些产品不仅更加个性化,还能满足年轻人当下对时尚的需求。

在蟳埔村里,团队将亲自设计的簪花文创产品送给前来体验的游客,许多游客表示,这些文创产品能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领略簪花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传播簪花文化的流动名片。

光影流转,簪花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早在2024年4月,团队便在校内搭建起“艺览吾遗”学习社群,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开设线上非遗技艺课程,让非遗技艺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惠及更多热爱非遗技艺的学子们。

同时,团队积极在校内开展了多项活动包括“八将出征,护民安康——探寻八将文化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八将文化内涵;“‘簪’放青春,‘花’绘前程——毕业季簪花活动”,让毕业生在簪花中感受非遗魅力;“亲触非遗簪花之美,传承与交融并行——七一建党节非遗簪花体验活动”,将非遗与节日文化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青花纹映簪花美,泉州古韵踏歌来——第二届‘盼盼杯’营销大赛决赛开场秀”,借助活动舞台,展示非遗簪花与歌曲《青花瓷》碰撞出的独特韵味;“‘簪’梦启航,‘花’间启程——2024 年滨海校区迎新活动”,为新生开启非遗文化的大门;“非遗技艺进校园第一弹——福州八家将”,打响非遗进校园的第一炮,让更多学子了解福州八家将文化。

此外,团队还拍摄了一部以簪花主题的影像作品。影片以簪花的制作与佩戴为主线,融入团队成员体验学习簪花技艺,穿插簪花传承人的访谈,展现团队对簪花技艺的历史传承脉络与现代创新成果。

结语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簪花非遗文化深厚的历史传承价值。未来,团队将秉持初心,持续深耕簪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方式,让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光彩,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雅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