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月21日讯(通讯员 李凯希 杨明华 詹建志)2024年,在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南昌大学共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和南昌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精心组织开展了2024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共青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在活动中,广大青年学生在传承红色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基层社会实践中感受时代发展脉搏,在志愿服务中扛起青春担当,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青春理想与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相结合,把镌刻了共青精神的青春年华抒写在祖国大地上。
整合资源搭平台 画好思政实践“同心圆”
踏入共青城市博物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一件件陈列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一幅幅珍贵的照片,生动地展现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在共青精神体验园,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真实还原了垦荒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场面;一面面记载着感人事迹的文化墙,深刻诠释着共青精神的内涵。在老共青垦殖场广场上,共青精神实践队队员们看到孩子们奔跑欢闹,笑声在空中回荡;广场角落里,老人们悠然自得地沐浴着温暖阳光,队员们与当地居民交谈,倾听往昔奋斗故事。““自从与当地共建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没课时我们就来探寻共青精神,收获很大。队里常组织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这种实践让我们对共青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队员马贤逸凡说道。
(马院教师及实践队组织大学生前往共青城市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学院积极探索“激活、整合、下沉、共享”资源大学生思政实践的工作模式,整合共青城市博物馆、共青精神教育馆、共青精神体验园等红色场馆资源,不断延伸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触角,用好用活“共青精神”培育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使工作局面实现了由外延到内涵的拓展性转变,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支撑、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队伍建设专业化 壮大思政实践“生力军”
在共青城市的大街小巷,活跃着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的共青精神实践队。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走访探寻,倾听老垦荒队员讲述往昔艰苦奋斗的故事,挖掘共青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实际行动传承共青精神,居民们对这些热心的队员们赞不绝口,实践队的旗帜也在这片土地上高高飘扬。
(马院教师和实践队采访共青城老垦荒队员)
搭建“实践队员为主、青年志愿者为辅”的团队组织结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广大多数,按照“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较高、宣讲能力优秀”的标准,坚持“公开选拔、二级学院推荐、择优选聘”的原则,广泛吸纳学生党员、学生团员、学生骨干、学生榜样加入组织队伍,为学生搭建起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专业实践、提升个人能力的综合平台。至目前,共青精神实践队已吸纳骨干实践队员35名,青年志愿者210名,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50余次,受益群众1500余名。
广宣讲巧引导 夯实思政实践“入人心”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依据不同专业、年级和班级的受众特点,全方位优化宣讲队伍配置,搭建起跨学科的宣讲员梯队结构,推动宣讲主体朝着多元化、多层次、跨领域方向发展。当前,学院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宣讲团成员 20 名,校级宣讲骨干 35 名。他们重走红色足迹、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深入赣鄱大地各地开展红色理论宣讲、红色实践调研等活动,用“青言青语”播撒红色种子、点燃红色星火。
(搭建实践宣传平台)
(实践队入选遵义会议精神宣讲团)
学院将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视为重要政治任务,积极探寻基层理论宣讲的新路径与新方法。采用“土味宣讲”“花式宣讲”等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党音”,既保证宣讲的理论高度,又确保贴近群众生活实际,打通了从校园通往群众的大众化“红色通道”,使得党的创新理论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践队参与西柏坡精神宣讲被评为优秀团队)
2024 年,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有2支队伍成功入选团中央全国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其中“共青薪火遵义韵”志愿宣讲团入选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知青岁月”志愿宣讲团入选西柏坡精神志愿宣讲团,并荣获全国优秀团队称号。截至目前,实践队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 50 余场,受众达 2000 余人次,在传播党的精神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了重要力量。
服务治理基层化 拓宽思政实践“新路径”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国家未来。自成立以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共青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志愿服务团队始终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志愿服务实践中,致力于让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打造具有实践意义的志愿服务“大思政课”。
实践队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实践的熔炉中学习、在服务的田野上成长。通过对接共青城市茶山街道民政服务站,每月常态化开展“童心共护”“周末小党课”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共青精神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在学习和思考中稳固“信仰之根”,在实践和体验中扬起“理想之帆”,在激情和奉献中激发“报国之志”,在勤奋和努力中磨砺“实干之姿”。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对思政教育的一次生动诠释。
(实践队员深入社区开展关爱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队进校园开展公益活动)
整合校内资源,主动参与地方服务。2024年先后派出近50名志愿者参加“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数字经济专项)暨第六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共青城)发展峰会”“2023年度长江经济带深化文旅合作九江倡议发布暨“文旅一卡通升级启动仪式””“共青城市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2024年共青城市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创业交流促进会”等大型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省情、社情、市情,使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年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把青春热情融入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队参加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开展广泛化 丰富思政实践“新形式”
走出去,聚焦实践赋能。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挖掘教育资源,丰富实践教学载体,依托社会实践调查、校外参观、主题党日、专题讲座、志愿服务、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通道,将“行走的思政课”开到了赣江新区、田间地头、红色爱国教育基地。
共青精神实践队奔赴共青精神教育馆、共青精神体验园,于馆内体悟先辈奋斗足迹,在园中感受垦荒岁月激情,汲取共青精神力量;走进共青城市博物馆,见证城市发展脉络,探寻共青精神传承;踏入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馆,追溯革命烽火,领悟红色信仰真谛;来到九江市周敦颐纪念馆,于理学文化中探寻精神滋养;前往德安县袁家村袁隆平祖居(颐园),学习隆平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在共青城市烈士纪念园,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寻访垦荒队员倪新华前辈,聆听往昔故事,延续奋斗精神。通过开展“感悟红色文化,砥砺奋进力量”及“凝心聚力同奋进 挺膺担当砺青春”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活动与教学实践,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宝藏,以“思政+实践”模式,让学生在追寻红色足迹中增强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成为“大思政课”的生动践行者与传承者,切实拓宽育人新路径,为思政实践注入鲜活力量。
(实践队前往共青精神体验园参观学习)
(实践队前往岷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
(实践队前往袁隆平祖居参观学习)
(实践队前往周敦颐文化馆参观学习)
(实践队前往共青城烈士纪念园瞻仰革命先烈)
(实践队前往共青精神教育馆参观学习)
(实践队前往共青精神教育馆参观学习)
(马院教师在秋收起义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
引进来,注重润物无声。共青精神实践队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积极投身于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在赛事中展现对思政理论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参与中共江西省教育委员会青春告白祖国短视频征集活动,以影像记录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时代青年的担当;投身江西省教育厅“一线课堂”“师生同台”系列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在实践与理论的交融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认知;踊跃参加江西纪念红军长征出发 90 周年短视频大赛活动,借镜头回溯长征岁月,探寻红色精神力量;助力共青城市政府话剧《你好,共青》,以艺术形式展现共青精神风貌。通过这些思政赛事实践,让学生在竞争与创作中深化对思政的感悟,使思政实践“亮”起来、“热”起来、“强”起来,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助力学生在红色文化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与践行者。
(实践队参与话剧《你好,共青》演出)
(实践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获得本科组三等奖)
风劲扬帆起,砥砺启新程。2024年,投身于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共青精神”社会实践的广大学子们以饱满热情投身于红色文化探寻之旅,于实践中拓宽眼界、启迪心智、增长才干。
学校将持续深耕实践育人土壤,不断开拓新路径、新平台、新范式,紧握社会实践关键环节,将其做精做深做优。引领共青精神实践队成员在躬行实践中淬炼过硬本领,在不懈奋进中汇聚青春伟力,在红色精神的传承实践中,用心书写传承共青精神、担当时代使命的青春华章,让共青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为耀眼的光芒,照亮青年学子前行之路,激励他们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与时代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凯希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