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理学子三下乡 | 再踏绿地长征征途,续写红心英雄篇章

发布时间:2024-08-28 12: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江川 冷蔼媛   阅读 4.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李江川 冷蔼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激发奋进力量,2024年8月5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微光成炬”社会实践团队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展红色长征精神为核心的“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活动,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刻领悟长征精神的内涵。

背靠背的牺牲(红军过草地第一村)

89年前,当红军长征穿越草地来到班佑村时,不少红军战士缺乏食物,体力不支,在此等待后续部队。等待中,700多名红军战士,背靠着背坐着牺牲了。据当地历史见证者回忆,当时红军战士们在班佑村附近等待后续部队的支援,但不幸的是,许多战士因缺乏食物和医疗条件,最终未能等到那一刻。在班佑河畔,一个令人心痛的场景被永远铭记:数百名红军战士背靠背坐着,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身影成为了永恒的守望者。

“我亲眼目睹了那一幕,”一位年迈的村民含泪回忆道,“他们用最后的力气相互依靠,仿佛在告诉彼此:即使倒下,也要共同面对。那种无声的坚韧和牺牲精神,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为了缅怀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201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在班佑河畔正式落成。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红军战士英勇事迹的纪念,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教育和激励,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红色血脉铸心魂,长征精神润人心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红军长征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8月5日上午,微光成炬社会实践团队满怀敬意地来到红军长征纪念馆,继续追寻那段光辉岁月的足迹。纪念馆内,“七根火柴”的故事以其原型形式生动再现,成为队员们此次探访的亮点之一。馆内用塑像展示了红军战士在草地艰难环境下的无私与牺牲:在黑暗与绝望交织的时刻,一名战士紧握七根火柴,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坚守着为战友点亮希望之火的信念。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了纪念馆的各个展区:从序厅的庄严序幕,到“铁流激荡”、“草地血性”、“巴西决策”等展区所展现的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与英勇斗争,再到尾厅对长征精神的总结与升华,每一步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之中。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在“死亡之海”般的草地中徒步跋涉时,所展现出的超乎寻常的坚韧意志和顽强精神。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这种精神力量,不仅让红军在长征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更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图为红军长征纪念馆

而今迈步从头越,重走红军长征路

“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道路,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翻越夹金山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小金县,经梦笔山再到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若尔盖县,这里的美丽让人们一振”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绿色海洋中,团队成员们不仅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所震撼,更被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

“站在这里,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队长刘嘉悦在参观途中的一处红军长征纪念地时说道,“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更能深刻体会到红军战士们那份为了理想信念而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团队成员们被馆内珍贵的文物、生动的图片以及详实的文字资料深深吸引。这些展品仿佛是一本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从翻雪山、过草地到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都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光辉与史韵交织,若尔盖草原见证不朽的足迹

今天的若尔盖大草原已不是昔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宽敞平坦的公路将团队成员带到了这里,国道旁矗立的“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历经艰辛最好的见证。如今,团队成员们站在纪念碑前,那份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与缅怀之情油然而生。这座纪念碑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苍茫的大地赋予了无限的光辉和史韵,让人们在这里重拾对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将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深感敬佩,对为此而献身的革命烈士给以崇高的敬意与缅怀。

团队将把此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铭记于心,化作未来前行道路上的坚定信念和无穷动力: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践行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张馨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