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享有“世界客都”之誉的梅州,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百姓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近年来,梅州市梅江区深耕客家文化沃土,将客家精神与法治文化建设相融合,在客家祖训、谚语中巧植法治元素,在世界客都的大地上播撒法治种子,共育客家文化之花。
广东财经大学基层有法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在梅州开展三下乡实践期间,走进中国客家博物馆、上村村民主法治公园进行参观学习,在探寻梅州历史发展足迹的旅程中,领略梅州特色客家文化与法治元素相结合的实践结晶。
客家印记:解密客家文化底蕴
步入中国客家博物馆的一楼,便是《梅州史话》基本陈列展厅。此展厅精心划分为六大展区:“先秦梅州”“建置变迁”“土客交融”“客都形成”“梅州历史名人”等。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以无声的语言将客家文化的往昔向实践团成员娓娓道来,展示着梅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梅州史话》展厅。 实践团通讯员 蔡嘉慧 摄
“客家民系从何源起?客家文化之内涵为何?”实践团成员心怀疑问,拾阶而上,来到了博物馆二楼《客家人》主题展馆寻求答案。展馆以“大客家”的视野,通过“源流篇”“人文篇”和“客魂篇”三个板块,聚焦“人”之视角,追溯客家历史,观照当下,展望未来。其中,“人文篇”是最令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的板块。
实践团成员何同学表示,通过参观这一板块,她对梅州崇文重教之风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昔日于书本之中听闻梅州教育之风盛行。今观此展,见众多古代文人志士虽贬此地,犹劝学不辍,倡兴教育,致梅州人文蔚起。深感此风铸就客家人‘崇文尚武’之祖训,成为了每位梅州人所认同的价值观与准则。”
“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客家博物馆之行,乃实践团成员融合理论与实践、深究地方文化与法治文化交融之难得良机,此中所得,定当铭刻心田。
法治公园:村民普法微阵地
梅州之地,学风鼎盛,文教昌明,“广东古八贤”之一的刘元城功不可没。他开梅州文教先河、创习文之风,使老梅城成为彼时岭南人文荟萃之地。“崇德尚法、臻诚共治”是刘元城一生精神与品格,也为梅江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
梅江区秉持“元城精神”,融汇“枫桥经验”的实践精髓,创新推出“元城精神”特色社会治理品牌,此乃地方文化精神与法治文化交融之典范。其中,城北镇依托镇级法治主题公园等文化阵地,持续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增强群众法治意识。
2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一行人实地观摩了城北镇上村村的民主法治公园,感受客家文化与法治文化所碰撞出的“火花”。
图为实践团成员阅览法治公园宣传栏内容。 实践团通讯员 蔡嘉慧 摄
法治公园坐落在上村村的村口。这里绿草茵茵,环境优美,不仅是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上村村宣传法律知识的重要窗口。公园设计匠心独运,巧妙融入客家文化“和”理念,围绕民法典物权编、婚姻家庭编等内容,打造出以法治精神为魂、地方特色为形的教育天地,扩大普法宣传面,使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村民“零距离”接触。
随后,实践团成员在公园的休闲椅上围坐成一圈,手中拿着法治宣传资料,开始了《民法典》围读活动。成员们结合法条内容,讨论着法治宣传栏上的客家谚语与法治标语,感受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法治智慧。雨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专注的脸庞上,为这场围读活动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光明。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民主法治公园合影。 实践团通讯员 蔡嘉慧 摄
持法典一部,以为知法,不如客都之一行。通过在梅州的两日参观学习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略到客家文化之温情与法治之严谨的和谐交融。法律并非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温暖人心的力量,其与客家文化中的包容精神相辅相成,共促梅州基层法治建设进程。期望实践团成员珍视此次实践收获,脚踏实地,为基层法治建设添砖加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哲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