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陆艺 杨梓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响应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对于青年人的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团队共赴宣威市东山镇芙蓉村开展实践活动。芙蓉镇被称为宣威的后花园,东山上的一枝花。
(图为团队成员与彝绣传承人李稳存合照)
到达芙蓉镇后,在当地村支书张正稳得带领下团队到达了呷嫫阿牛彝绣坊,在一针一线中感受具有当地特色彝绣历史与传承。美轮美奂的彝绣让成员们移不开眼,在合作社的绣坊尽头,我们见到了宣威市东山镇第五届人大代表、彝绣传承人李稳存,聆听她的故事。受家里长辈的熏陶,李稳存从小就对彝族刺绣感兴趣,凭借着对彝绣的热爱,她自己也刻苦钻研民间技艺,使彝绣技艺日臻完善。“我是从小就跟着我外婆和我妈她们做,我也很喜欢,然后我从小就掌握了这门技艺,在以前都是做了自己用自己穿,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所以我就出去做生意,在外面做了几年生意也还可以,后来他们找到我,叫我回来带着他们把这个文化产业发展下去,我也就没有犹豫地回来了。”李稳存介绍说。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李稳存)
如今,村里的绣娘可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多了一份收入,彝族文化和彝绣产业的发展也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李稳存对自己放下生意回乡发展彝绣的决定更加无悔。她说:“虽然我以前在外面做生意也还算可观,现在回来没有我以前做生意的收入高,但是我觉得这是我对家乡的一种情怀,我感到很骄傲,现在我是我们宣威及曲靖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我一定要带着我们寨子里面的姐妹把我们的彝族刺绣发扬光大,走出我们的大山。”在与她的交流中,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她对彝绣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正是抱有如此强烈的感情,李稳存才在贫瘠的土地上绣出娟丽的芙蓉彝绣画卷.如今的芙蓉镇彝绣早已名扬四方,芙蓉镇的绣女依靠手里七彩的丝线绣出通往幸福的乡村振兴路。
(图为李稳存与团队成员共舞)
紧接着,团队成员跟随李稳存的脚步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升阔工作室。芙蓉寨平均海拔在2000—2800米之间,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独特的立体气候最适宜火腿得腌制、脱水和自然发酵,具有无法复制的地域性。当地有一句俗语:芙蓉火腿夹宣威,生动体现了芙蓉寨火腿的高端品质。在参观交流中,李稳存为成员展示了目前对外销售的两种火腿形式,“这是我们宣威芙蓉寨独有的火腿,肉质好,肥而不腻,吃起来味道相当鲜美,总的来说是宣威最好的火腿。”火腿作为宣威的支柱产业在芙蓉寨的乡村振兴事业也扮演了举重若轻的角色。李稳存介绍到,相较于彝绣事业,火腿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村庄的发展是更大的,目前村庄也在着手建立更完整规模更大的火腿产业。随着电商平台的不断壮大,火腿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中迸发中强有力的生机,为芙蓉寨的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图为李稳存为团队成员介绍芙蓉火腿)
芙蓉村是闪耀在东山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芙蓉奇景是大自然留给彝家人的一份厚礼。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树、一石一花,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经历一天的实践,成员们不仅深刻了解彝绣文化、火腿事业的历史与传承,以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切身体会到彝族同胞的热情与温暖。
(图为团队成员与芙蓉村村民共舞)
团队本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力乡村依托“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宜居、组织引领”五个振兴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天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