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桥拾遗,‘砼’传徽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涌溪火青 品非遗茶韵”调研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19 17: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杨昊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杨紫涵)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茶叶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探究茶叶的种植和贸易情况,7月12日下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9名学生来到涌溪火青原产地榔桥镇涌溪村展开针对涌溪火青的调研活动。

有一种茶叶,形如珍珠,状如雪球,色泽墨绿,白毫显露,坠盘有声——这便是涌溪火青。”涌溪火青,自清代起就盛名远扬。作为涌溪火青的发源地,泾县榔桥镇涌溪村是一座被袅袅茶香环绕的村庄,伴随着山风的低语,淡淡的茶香仿佛是大地的清晨在梦中开出的第一朵花,静静地绽放在每个追寻者的心间。

“头泡香、二泡甜、三泡浓、四泡五泡不减味。”氤氲的水汽自茶汤上浮出,静静地诉说着从生长到加工再到浸泡的这一段旅程。实践队员们一同走进这个诗意盎然的地方,在涌溪火青的原产地品味茶香悠悠,感受这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一同来到了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制茶厂,采访了茶厂的老板。参观了制茶时设备,并详细介绍了涌溪火青的制作过程,包括采摘、鲜叶挑捡和摊放、杀青、揉捻 、炒干做形等多个步骤。老板介绍道,现在茶厂多采用机器制茶而非手工制茶,机械制茶效率高,产量大,品质相对更稳定。手工制茶师傅能够根据茶叶的状态灵活调整制作手法,使茶叶的香气、滋味和外形更具特色和个性。但这个过程更多依赖于师傅的经验,且人力成本较高,因此现在茶厂以机械制茶为主。

1979年仲夏,邓小平同志来到泾县,品尝了涌溪火青茶后称赞道:“涌溪火青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涌溪火青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字名片。作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老板介绍道仅他一个厂一年茶叶的产值便能达到一两千万左右,通过网店发往全国各地进行销售。每每到了采茶季节,在外务工的人们便会回到涌溪村进行茶叶采收,采茶季一过,人们便继续外出务工,将茶园交由邻居打理。

但是,根据调研实践队了解到,目前的涌溪火青的发展面临着困境,茶农普遍是五十岁以上的村民,当地年轻人几乎都选择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不仅仅是茶农的缺乏,茶叶历年的跌价也让不少火青厂老板开始放弃茶叶另寻新路。当前大环境下年轻人爱喝茶叶的人少,茶叶的市场需求不够强。老板也尝试多种方法来增加茶叶的销量,例如网络带货直播等等。队员也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将茶园产业与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将茶园打造成为一个旅游特色,增加景点吸引力,同时以游客体验、工艺学习等方式,让游客促进茶叶的销量等等……茶叶产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政府和厂家齐心协力,一同发力,让茶叶为村民带来的收入越来越多。

在三下乡的实践中,深入涌溪火青的原产地,感受到茶文化的奇妙魅力。茶叶,这片小小的叶子,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延续着非遗传承的血脉。它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也传承着古老的智慧。要让涌溪火青成为涌溪村繁荣的象征,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乡村振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