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古韵承非遗,瑰宝流光映华章

发布时间:2024-08-17 18: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庞宜鸣   阅读 6.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庞宜鸣)泱泱大国,巍巍中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如江河奔腾,激流勇进;如繁星闪烁,熠熠生辉。从古至今,这些文化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们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品质,也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和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深厚的软实力。因此,广大青年要深刻理解这一精神内涵,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绚丽光彩。

为推动彩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五讲四美三热爱”队于暑假期间来到安徽省界首市,开展“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

中华大地,广袤无垠,孕育着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彩陶,这一跨越千年的艺术结晶,是中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珍宝,其制作精美,以泥质陶为主,质地细腻,既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与艺术价值。彩陶文化分布广泛,百家争鸣,其中,安徽界首的彩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风格而闻名遐迩 。为了进一步弘扬界首彩陶文化,团队深入界首,刨根问底,追溯其历史渊源。

彩陶绘古梦,匠心传万代

古城之风,养国宝地。界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今界首境内就有养国存在,其都邑称为“养城”,这一方国在此前后建设、经营达数百年之久,形成了相当规模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沙河母亲的滋养下,血脉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经过一辈辈炎黄子孙的兢兢业业与勤勤恳恳,界首彩陶已然成为地域特色的代名词,民族自信油然而生,爱陶之潮蔚然成风。

首先,队员们来到界首博物馆,一睹界首彩陶艺术的前世今生。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一脉相承独特的纯手工高刻画记忆,在世界民间艺术之林中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沿着历史的痕迹,队员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是界首彩陶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上世纪 50 年代,界首陶窑得到政府的关心与支持,著名陶工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修班学习,使得绘画、制坯工艺得到长足提高。1954 年,卢山义的三彩“刀马人”更是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强烈反响,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

于是,队员们踏上了寻觅之旅,来到了卢山义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卢皆彬老师的老家,也就是如今卢窑的所在地——泉阳镇。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泉阳镇农耕民俗馆,看着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历史物件,不禁感慨社会发展之迅速,人民生活之变化。

解说员讲解古法新辉,陶艺永续

制坯

随后,团队跟随卢老师的步伐,来到制陶地点——界首陶艺公园。在那里,队员们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馒头窑,熟悉了制陶的整个工艺流程,同时,也参观了彩陶成品展厅,其中,一个画有人像、写着“界首市首任市长乔道三”的彩陶盘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是多么伟大的设计啊!将怀念与情感定格为永恒,陶器仿佛已不再是一件工艺品,而是人们心中殷殷切切的缅怀、对至善至美的追求。

光阴流转,过去好多年,夜深人静时,明月望人间,于窗户的罅隙中,掬一束月光,光影落在陶器上,不经意间,陶器反射微光,顺着这光望去,洞见彩陶迢迢跋涉,不远万里,穿越历史,带着人民的智慧,昂首阔步、自信满满向新时代走来。

//

“馒头窑”

因形似馒头而得名

制陶

 

彩陶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在卢老师的帮助下,队员们亲自制作彩陶,也渐渐迸发出灵感。将泥团放置转盘中,手肘顶住膝盖,双手五指包住泥团,上下调整直至泥团位于转盘中心,然后双手捧住坯体,两拇指叠加找到坯体的重心往下摁,缓缓增加到一定的深度,塑造出陶器的基本形状,下面就按照自己大脑中勾勒出的图案进行特定的制作。把脑海中的想法变为实物,也体现了彩陶独有的浪漫与魅力。

绘制完成后,将陶坯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陶器的质量和色彩效果。经过烧制,彩陶表面的颜料与陶器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制作工艺不仅体现了工匠门店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团队成员亲手制作彩陶

 最后,本队记者杨天宇对卢老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由采访得知,从事彩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具备“二心”——恒心和耐心。“能做得住,不能心浮气躁,做彩陶是一项耗时很长的工程”,卢老师说,“大家对彩陶行业充满期许,现在提到瓷器,人们总是想到景德镇,希望以后提到彩陶的时候,人们能想到我们安徽界首”。对此,请卢老您放心,非遗传承重任在肩,青年一代定会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将彩陶工艺发扬光大。



 
泥艺诚可贵,存世永流芳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彩陶文化,团队前来存世艺术馆拜访当代艺术家张存世老师。谈到界首彩陶,必定离不开“泥”,而提到泥,则必须要知晓张存世老师在工艺美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与做出的突出贡献。

张存世老师是韩美林大师的五位嫡传弟子之一,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张老师的艺术专长广泛,包括工笔人物、泥塑、彩塑、砖雕、石雕、木雕、黄河陶艺、黄河澄泥砚等工艺。他的主要特长在大型砖雕、园林雕塑、澄泥砚制作等方面。他创作的长达158米、高2米的大型砖雕《西游记》系列作品,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并获得了国家领导人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砖雕、雕塑、泥人、陶艺等场馆,对存世艺术馆上万件藏品感到惊叹,伴随着解说员的仔细讲解,队员们逐渐揭开了文物们的神秘面纱,也认识到在当今时代,彩陶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幸运的是,许多有识之士和艺术家们积极投身于彩陶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之中,在传统工艺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彩陶作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彩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不可替代的载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彩陶非遗文化,非一朝一夕之功。青年一代应肩负起传承彩陶非遗文化的重任,为守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传承彩陶非遗文化的道路上,青年一代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彩陶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满满,并紧跟时代潮流,以网络直播这一新颖且令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彩陶文化,提高彩陶的知名度,扩大彩陶的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传承彩陶非遗文化的征途中,青年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让广大青年以青春之名,许下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承诺;以奋斗之姿,书写彩陶非遗文化的新篇章!

图文编辑  |  庞宜鸣

图片来源 | 史慧芳

一审 | 季雨萌 杨锐丽 侯玫

二审 |祁琳桐 谢宁晓

三审 | 陶浩然 杨天宇

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三下乡”五讲四美三热爱队

出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庞宜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