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尹昊天),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培养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赓续文脉,向淮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淮河沿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以淮河文化为主线,以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与水运文化为支点,深入走访界首、寿县、凤阳和淮安四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共鉴砖雕非遗风华,传承匠心筑梦青春
7月26日,实践团深入界首市存世艺术馆,与非遗传承人——张存世大师面对面交谈,亲身体验泥塑制作,感受砖雕、泥塑非遗魅力。张老先生以艺术为媒,讲述彩陶绚丽、泥人质朴与砖雕精湛的故事,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匠人精神。同时,张老先生强调“明志、节俭、乐学”,他以身作则,晨昏不辍,诠释时间管理与艺术追求的极致,并鼓励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节俭生活,寓学于乐。
图1实践团成员与张存世大师面对面交谈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图2实践团与张存世大师合影留念 夏正钊摄
夏风轻拂楚韵悠长,千年楚都再现辉煌
7月27日,实践团前往淮南寿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探寻楚国兴衰脉络与寿县千年文明轨迹。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认真感悟每一件器物的历史脉络——从庄重青铜器到温润玉器,从华丽漆器到栩栩如生的楚俑,它们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像后人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江淮大地的历史变迁。在互动体验区,团队成员亲手触摸到仿制的楚文物,感受到楚文化的精湛工艺和历史底蕴,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纹理。最后,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实践团了解到文物保护的艰辛与不易,激发了团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3实践团成员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交流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图4实践团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合影留念 夏正钊摄
红船破浪开启新程,党旗飘扬绘就新卷
7月28日,寿县第二站前往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追溯寿县古城红色足迹。寿县小甸镇,党旗初升之地,见证了党的早期奋斗与牺牲。实践团先后参观了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和寿县革命烈士陵园,深刻体会了革命先辈追求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并誓言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
图5实践团在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合影留念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图6实践团在寿县革命烈士陵园向英雄烈士致敬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善治”小岗春潮涌动,改革风帆勇立潮头
7月29日,实践团以“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目的,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一系列参观调研活动。首先,小岗村村主任向实践团介绍了小岗村当前的基本情况,通过采访,实践团也了解到小岗村如今成为乡村振兴典范的秘诀,在于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现代农业,注重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并结合红色文化,助力小岗村实现全面振兴。
图7实践团采访小岗村村主任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图8实践团与小岗村村主任合影留念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草屋,深刻理解感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
图9实践团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合影留念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最后,实践团与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老先生展开亲切的交流,严老先生分享,当年敢于按红手印就是为了“吃好饭”,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保持着对改革事业的热忱,坚定地为党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图10实践团与严金昌先生合影留念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鼓韵百年承传古风,文化创新谱绘新篇
7月30日,实践团踏上了前往凤阳县文化馆的旅程,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
文化馆内,每一件非遗展品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在这里,实践团了解到凤阳县“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与传承路径,感受到“帝王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此行最为独特的,莫过于与凤阳花鼓演艺者金钊老师的邂逅。在金老师的教学下,实践团成员手持精巧的凤阳花鼓,敲打悠悠鼓韵声,展示“丹凤朝阳”、“皮球花”等经典花鼓动作,共同编织着一段关于青年与传承的非遗篇章。
图11实践团聆听张书航老师介绍非遗展厅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图12实践团成员体验凤阳花鼓
图12实践团与金钊老师手持花鼓合影留念 夏正钊摄
寻迹总理童年故地,感悟漕运辉煌民智
7月31日至8月1日,实践团前往淮安,开展水运文化探索之旅。7月31日,团队首先探访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重温伟人成长足迹,通过遗物与文献,深刻感悟周恩来同志的爱国情怀与卓越贡献。
图13实践团在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合影留念 夏正钊摄
次日,团队转至中国漕运博物馆,深入了解漕运这一古代经济命脉的历史变迁与辉煌成就。随后,团队成员走访了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管理办公室,与文博专家常贵章先生深入交流,得知运河对淮安发展的深远影响及淮河与运河的密切关联。两者交汇于淮安,共同构筑了南北水路交通的桥梁,见证了古代商贸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
图14实践团在中国漕运博物馆合影留念 夏正钊摄
图15实践团访谈常贵章先生 梁辰美景、夏正钊摄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对淮河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意义的深刻反思。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着历史的长河,用心灵感受着文化的脉动,以淮河为轴,将非遗文化的细腻、红色文化的热血与水运文化的灵动,汇聚成一曲关于淮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交响乐。未来,实践团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青年贡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昊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