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潘智超 葛杨勇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基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8月4日,“欣欣向农”暑期社会实践队(下文简称“实践队”)再一次来到了杭州农发都市田园----钱塘蔬菜共富农场。上午,实践队成员高雪严在基地负责人的指导下驾驶无人机,对稻田进行施肥。据了解,在水稻的生长期,平均十天就要施一次肥,如果通过人工,500亩的水稻田需要整整两天时间才能完成,而通过无人机,则在两个小时内便能完成作业。观看到无人机施肥的全过程,队员们纷纷感叹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便捷。
图为无人机正在进行作业(陈可欣摄)
下午,在杭州市农发集团农业发展部主管陈凌云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无惧烈日,走进田间地头,学习了解水稻与紫苏的特征与生长习性。据悉,基地种植的水稻为甬优7850,是单双季兼用型优质、高产、抗病的籼粳杂交晚稻品种,特点为生育期、株高适中,株型优,叶色淡绿,适宜在浙江、上海、湖北、安徽作中稻种植和浙江作连作晚稻种植。此外,基地引进350多个紫苏品种,用于研试验用地适用于新优紫苏的种子生产。
图为实践队员观测记录紫苏长势(高雪严摄)
随后,队员们分组下田进行实践,埋头劳作,通过所学知识,对水稻田的杂草进行拔除,并记录了紫苏的长势与虫情。当天气温高达43度,整片土壤被烈日烤得滚烫,队员们汗如雨下,浸湿了衣衫,但是没有一位队员退缩,今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农民日常劳作的艰辛与不易,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劳动素养,深化了对于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田间除草(葛杨勇潮摄)
最后,陈老师带实践队成员参观了智慧农业监测平台、土壤墒情检测站、标准智慧联栋大棚等智能化农业设备,这里不仅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更是现代农业科技的缩影。队员们了解到智能大棚通过集成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参数并自动调节至最优状态,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最佳的环境条件。同时,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系统精准地判断作物的需水情况和虫害状态,实现定时定量灌溉与及时虫害防治,大大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看大数据平台(高雪严摄)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在大田里中学会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在汗水中坚定服务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他们了解了基础的农业知识,见证了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深刻意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创新的驱动。
展望未来,“欣欣向农”实践队将继续深化与农业基地的合作交流,探索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和农场工作人员合照(高雪严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葛杨勇潮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