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稻田绿意浓,天府粮仓话永丰

发布时间:2024-08-08 15: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菁华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永丰永丰,永远丰收。”粮食丰收永远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大的平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等息息相关。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7月28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安全法治宣传青年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四川省眉山市永丰村,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感悟粮食安全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图1 实践团成员前往眉山永丰村调研

“看!一片稻田绿波荡漾!”

“是的,那就是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

永丰村工作人员表示,村耕地面积6320亩,建有高标准农田3100亩、连片规模种植1500亩,是全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

图2 永丰村高标准农田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永丰村考察,嘱咐要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自此,永丰村开始被大家所熟知,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蓝图”正逐渐成为实景,穿村而过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是永丰村高速发展的最好见证。

实践团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沿着习总书记当年的考察足迹,一同走进永丰村的乡间田野、乡村小道。近年来,永丰村通过合理规划,打造出一条永丰村文化大院——高标准农田(一田)——“厌氧+人工湿地池”(一池)——卫生站(一站)——文化大院——丰收里——永丰村史馆——永丰论稻研习馆的考察游览线路。“农业发展+生态旅游”的创新模式,帮助永丰村走出一条特色永丰道路。

图3 实践团成员正注视着习总书记对永丰村的殷切嘱托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种地了。”永丰村种粮大户、返乡青年王海公说道。提到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帮扶政策时,他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24岁的王海公,毕业于农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决定返乡,运用大学所学提高稻田产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自己家就有三千多亩地,需要几个人同时管理,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要起来,晚上十点左右才能休息,累了就在晾晒的厂房里面睡觉。”王海公的故事令人想起袁隆平院士的那句名言:“农业不仅需要科学,还需要智慧和毅力。”

图4 王海公向实践团成员分享他的故事

“习总书记说这名字取得好!”在永丰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王爷爷讲到,“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永丰村,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历经数十载岁月洗礼,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原始的韵味。这份承诺与坚守,从未改变。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爷爷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无需买米、菜、油,我们自给自足,粮食自己种,蔬菜自己栽,油也是自家榨取的纯正菜籽油。" 爷爷奶奶满怀热情地欢迎实践团的每一位同学,为他们讲述着永丰村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背后的故事。在那一刻,辛勤劳动的自豪感与满满的幸福感交相辉映,深深地镌刻在爷爷奶奶们的面庞之上。

图5 实践团到村民家中走访调研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实践团成员赵馨同学谈到,“此次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感悟到了‘中国饭碗一定要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老百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了前所唯有的丰富状态。”

永丰之行,实践团成员们亲眼目睹了永丰村在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深刻理解了法治宣传与政策宣讲在推动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将持续关注农村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弘扬法治精神,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农村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图6 彩绘列车正驶过永丰村

"呜……" 伴随着火车那深长而悠扬的鸣笛声,永丰村的调研之旅也悄然步入了尾声。然而,在这片承载着历史与美丽的大地上,丰收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来源: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巨华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6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