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向玲玲、刘钟星、谭成鑫)
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之际,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名研究生组成了“三线建设历史与成就实践调研团”,同时作为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学生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大调查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晓勇和指导老师罗玮栋的带领下走进攀枝花市,开展以“三线精神六十载,共筑富裕新篇章——共同富裕视角下探究三线建设六十年历程与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调研,通过开展座谈会、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参观历史遗迹、访谈当地村民、拍摄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探索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三线精神”弦歌不辍,红色基因薪火相传。8月5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举行了院馆交流座谈会。会上,杨晓勇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和此次活动目的。他表示,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丰富,是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攀枝花在三线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上成效显著,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双方能够在学生实践、“大思政课”建设和三线建设研究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合作发展。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馆长莫兴伟对学院师生一行到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博物馆副馆长张鸿春表示,从2010年提出建馆思路,到2015年建成开馆,再到2016年4月被批准冠名“国字号”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既体现了攀枝花在三线建设史上的独特方位,又体现了攀枝花在弘扬三线精神上的坚定决心和步伐。同时,博物馆自2018年5月启动“总分馆”体系建设工程以来,创造了博物馆建设从“0”到“1”到“N”的典型案例,让更多地方更多的人直观生动地感悟三线精神。与会人员着重分享了在三线建设学术研究中所思所感,指导老师罗玮栋从三线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的视角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会结束时,举行了“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通过此次座谈会,让队员们更加感受到了三线建设的不易与社会各界传承三线精神所做出的努力,这不仅是对三线建设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是对三线精神的接力传递。
8月5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攀枝花城市原点参观学习。本次学习集中在城市原点广场以及攀枝花原点博物馆的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展厅。在场馆中追寻三线建设历史足迹,感悟攀钢发展历程,重温三线精神。“攀枝花城市原点”是“七户人家一棵树”旧址,攀枝花因矿而生,原点广场就以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作为地标。基座的三级台阶代表三线建设。地标高1.965米,代表攀枝花市于1965年成立;宽3.4米,代表毛主席对攀枝花开发建设做的“3.4”重要批示也代表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原点广场设计简约庄重,象征攀枝花从荒原中崛起之坚韧。浮雕和雕塑再现了建设者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之壮举。随后实践团队在博物馆展厅观看了攀枝花从1965年至今,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紧张的国际局势,为了“备战备荒”,建设可靠、稳固的后方战略基地,到如今坚韧发展的艰辛发展历程。认真听取了讲解老师对场馆内陈列的各项资料、文物以及历史背景的现场讲解。尤其是对当年狮子山矿山大爆破的讲解,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必须分秒必争、加快建设的紧迫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推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对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重要作用,8月6日上午9点,团队成员在学院指导老师罗玮栋的带领下来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产生华丽蜕变的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开展为期一天的实践探究活动,全面探究攀枝花的变迁与成长,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昔格达村与三线建设的深厚历史渊源,引导团队成员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为将来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田园风光无限好,人民生活乐陶然。坐落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昔格达村,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在当地村民与村两委的团结协作下,不仅摆脱了贫困面貌更被授予了“全国文明村”、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为深入学习昔格达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实践团邀请到了红格镇党委副书记何雨静进行讲解,聆听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昔格达村通过“康养环”“研学环”“生产环”共富项目打造与一流共富企业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建成了共富堡垒,通过村民闲置房屋与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再流转到社会企业的方式打造特色农文旅融合产业,通过光伏发电点亮乡村振兴,并了解到昔格达村的水稻、魔芋、香芋等农作物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同时也学习到盐边县各村镇是根据当地特色进行产业开发进而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共富。在参观村落过程中,团队成员看到了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在与当地村民交流过程中,感受到当地村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对“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有了具象感受。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无人机产业展翅高飞助力农业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入驻昔格达村的雨燕航翼通航集团在当地打造了集研发、研学、公益于一体无人机产业园。在陈务琼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到,现在无人机已广泛运用于昔格达村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喷洒环节,极大地改变传统背负式农药喷洒弊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此外,无人机还广泛应用于当地森林防火检测、地质勘绘、特技表演等,并在新冠肺炎期间助力防护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感受到,越来越多创业青年带着新思想、新技术、新资金,更带着对乡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身于蕴藏着无限机遇与希望的乡村田野,投身于和美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和“绿水青山合伙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几天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加深了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认识、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更激发了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努力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成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