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突击队:“百千万工程”助力莲塘醒狮非遗传承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陈晓琳 马咏月 庞昕彤)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挖掘莲塘村壮瑶民族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广东科技学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突击队来到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莲塘村开展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 01图为调研队伍在莲塘狮舞文化产业基地的合照龚洋凌摄)
采访调研了解非遗
2024年7月20日,为充分了解莲塘村醒狮非遗文化,广东科技学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突击队对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龚桂冬师傅进行了调研采访。
在龚桂冬师傅的娓娓讲述之中,队员们得以知晓醒狮那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龚师傅还分享了他传承醒狮文化时所历经的艰难险阻,以及为培育新人所付出的努力。他表明自己会坚守初心,促使广东醒狮文化于新时代迸发出更为璀璨耀眼的光芒。
作为对龚师傅传承精神的延续与践行,莲塘村的醒狮非遗文化获得了进一步的弘扬与发展。在龚师傅的深刻影响之下,莲塘村不但高度重视醒狮文化的传承工作,而且还积极地探索如何将这一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以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02图为调研队员采访龚师傅 马咏月摄)
实践调研赋能非遗
莲塘村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西北部,曾被誉为连山第一大村,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具有着独特的壮族风情,是广东唯一的壮瑶风情县,有着深厚的少数民族民俗。在众多民俗中,元宵炸火狮最为独特。按照传统习俗,炸火狮是为了驱赶岁末常出来危害人类的“年”这种独角兽。每逢元宵佳节,独特的炸火狮演出吸引着众多民众和游客前来观赏。炸火狮不仅是太保镇流传上千年的民间风俗,同时也是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炸火狮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其精彩的表现背后离不开精湛的狮头扎作技艺。为深入了解醒狮扎作的制作过程,队员们在醒狮扎作传承人陈金明师傅的带领下走进车间体验扎作。醒狮扎作是用竹条编织狮头骨架的核心技艺,构建支撑结构,再覆以纸或布,奠定装饰基础,为传统舞狮艺术的重要手工步骤,确保狮头稳固且形态逼真。莲塘村的狮头制作融合了本地的炸火狮狮头制作技术和广州的醒狮头制作技艺,同时还利用了周边丰富的毛竹资源。莲塘村的扎作技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部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融合。
(03图为火狮之夜的炸火狮表演 马咏月摄)
(04图为醒狮扎作传承人陈金明师傅带领队员体验扎作 龚洋凌摄)
直播推广宣传非遗
为了推广连山县莲塘村的独特扎作技艺和醒狮非遗文化,广东科技学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突击队通过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具象化地展示了当地特色文化,同时将优质的文创产品推荐给广大网友。从活灵活现的醒狮挂件,到威风凛凛的醒狮摆件,每一件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莲塘村的魅力。
为了呈现一场完美的直播,广东科技学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突击队首先对所调研资料进行了细致整理,在直播中详细介绍当地自然风光及特色非遗文化,提高大众对于莲塘特色文化的认识。其次,团队采用多种形式介绍醒狮周边产品,努力推动当地非遗文创产品销量。通过直播,广东科技学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突击队向大众展示了莲塘村的美丽风光、淳朴民风和悠久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到莲塘醒狮的独特魅力,引起了网友们对莲塘村醒狮这一非遗文化的关注。团队采用电商直播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传播特性,打破传统非遗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为推广连山县莲塘村醒狮非遗文化乃至岭南醒狮非遗文化贡献青年力量。
(05图为队员马于悦、邱嘉俊宣传醒狮文创产品 龚洋凌摄)
结语
在那些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的手艺之中,他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这些技艺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他们同样看到了这些传统手艺的活力与创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让他们见证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更让他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让他们继续携手同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瑞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