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刘志英 区淑萍) 为了贯彻总书记关于保护传统非遗美食,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精神指引,佛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源心•夏乡实践团于2024年7月赴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笏朝村开展主题为“访笏朝之精华,探乡村之风韵”的社会调研活动,旨在推广笏朝村特色美食,推动笏朝村乡村振兴。实践团对当地非遗美食濑锅撑和豆糠糍的美食烹饪过程,游客品尝过程,食客对于美食的了解和评价进行调研。除此之外,实践团还对当地的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和美食传承人进行走访,了解濑锅撑和豆糠糍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价值,促进非遗美食与新业态融合。
解开非遗美食“流量”密码,打造笏朝村文化名片
源心•夏乡实践团重点调研了濑锅撑和豆糠糍——两种市级非遗瑰宝。初入笏朝村,只见一座刻着“玛仔美食街”大字的牌匾矗立在村庄的入口。濑锅撑又名玛仔,队员们发现村里竟然有11间通俗以xx玛仔命名的美食店,所以当地人将笏朝村称为玛仔村实不过分。在“迎宾玛仔店”,实践团见证了濑锅撑这道美食的制作过程:只见厨师师傅先挑选出颗粒饱满的米粒,再倒入凉白开,缓缓研磨成米浆;接着将五花腩,瘦肉,花生仁,虾米,鱿鱼丝等具有雅韶风味的配料在炉火中火辣碰撞,爆炒之后香气四溢;之后便是濑锅撑的精髓——濑锅。主厨将米浆缓慢倒入铁锅的边缘,待它形成完美的弧度时,厨师用锅铲轻轻挑动粉片,将其送入热辣滚烫的汤汁中;最后用香菜葱花点缀,一道色泽诱人且香气四溢的濑锅撑便出炉了。店主告诉实践团,濑锅撑几乎是每桌客人必点的菜品,慕名而来的游客对濑锅撑都赞不绝口。“我们家逢年过节或者公司团建,几乎都会出来饭店吃一次濑锅撑的,因为算是老牌小吃”,店里的一位阳江客人说道。同时实践团还了解到,经营玛仔店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图为实践团观看濑锅撑的制作过程。通讯员 冯殷婷 摄
告别濑锅撑,实践团前往一家名为惠元糕点的老牌店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列在售卖架上琳琅满目的糕点。队员们询问店主了解到,豆糠糍是阳江一种传统的小吃,它是用软熟的糯米皮包入炒香的花生,芝麻,白糖,最后撒入米粉末。口感弹牙,皮包馅多,味道极佳。在采访的过程中,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除此之外,实践团也品尝了豆糠糍,“一口咬下去软糯香甜,给我的感觉有家的味道。”其中一位队员说。在与豆糠糍的对话中,实践团深刻感受到它是维系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枢纽,豆糠糍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增强了村民对于笏朝村本土精神文化的认同感。
品味非遗美食香,传承匠心韵味长
一种非遗美食就是一个故事,浓缩了一群人,一个村落甚至一座城的生活习惯。7月8日下午,实践团采访了濑锅撑传承人——陈修耀先生,从他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了一些往事。修耀叔开创迎宾玛仔店的原因最初可以追溯到小时候与濑锅撑的不解之缘。自幼时受到他奶奶的影响,学到奶奶制作濑锅撑的手艺,长大之后,他决定将学会的濑锅撑手艺转换为创业谋生之道,便创办了迎宾玛仔店。在访谈的过程中,陈修耀先生提到: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实现贫困向致富转变,解决村里人的温饱问题,在修耀叔的带领下,村里已经创办了十几家玛仔店。多年来,修耀叔仍然保持着最初对于濑锅撑的悸动和最原始的热爱,他强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实现濑锅撑创新发展。为了将濑锅撑的制作手艺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陈修耀将手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子陈伟明先生,如今陈伟明先生正筹备多开几家迎宾玛仔店,让更多外来游客能够品尝到这项非遗美食。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非遗美食濑锅撑传承人。通讯员 冯殷婷 摄
此外,实践团还对当地的村民,村委进行采访。从他们口中得知,濑锅撑对于笏朝村当地人来说是一种“妈妈的味道”,当节假日或者周末,总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次“濑锅撑”。濑锅撑不仅仅是一种非遗美食,更是一种乡愁。但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实践团发现笏朝村里多是独居的老人,他们的子女多数离开村子或者去城市发展,再加上濑锅撑的制作流程比较复杂,原材料成本较高容易受到季节影响,推广渠道由于村子里的网络限制,濑锅撑的传承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非遗美食香飘远,文旅融合促振兴
“这些年来,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居环境变美了,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村民口袋也鼓起来了。”伴随着乡村振兴浪潮的进一步兴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黄发垂髫自得其乐,寻常生活闲中有趣。”昔日单一、沉寂的村落也有了整齐硬地化的村道和越来越多的乡间小别墅。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逐渐成为笏朝村发展的重中之中。源心·夏乡实践团应此趋势,在7月9日上午前往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笏朝村,聚焦乡村振兴、美食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开展实践调研。实践团队员对当地村民,村委会主任陈美利以及非遗美食濑锅撑传承人陈修耀展开线下采访交流,了解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笏朝村乘着乡村振兴和和“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大力发展传统美食产业的优势,将玛仔美食街、华强农业采摘园、一片稻田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食观光旅游路线,同时该村通过自营、与景区合作的方式,打造特色打卡点,宣传非遗美食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提高当地村民经济水平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图为芴朝村美食街路标。通讯员 冯殷婷 摄
守护濑锅撑的温暖记忆,责任书写传承新篇章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7月9日下午,源心·夏乡实践团走进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笏朝村,与当地村委会主任陈美利对非遗美食濑锅撑和豆糠糍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与陈美利书记的交流中,实践团队员了解到当地非遗美食濑锅撑传承人陈修耀年岁较高,在村里开了两家迎宾玛仔店,且都交由其儿子打理。尽管在近几年来在“美食特色村”的影响下这两家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传承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年轻一代对传统非遗美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如果不是迫于生计,那肯定是出于喜欢”,这是笏朝村村民对濑锅撑传承人陈修耀的评价。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针对上述问题,源心·夏乡实践团队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笏朝村的非遗美食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了让非遗美食传承“后继有人”,笏朝村可以从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交流活动提升自身技艺和创新能力,鼓励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为非遗美食注入新鲜血液及定期举办美食节等主题活动方面提升年轻一代对非遗美食的吸引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非遗美食发展建言献策。通讯员 冯殷婷 摄
此次三下乡笏朝村非遗美食调研实践活动,源心·夏乡实践团领略了笏朝村独特的非遗美食文化,更让其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非遗文化传承的紧迫性。源心·夏乡实践团将继续秉承初心,努力学习,积极传播,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笏朝村的非遗美食将会更加璀璨夺目,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依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