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荆晶 徐昊 李春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与“大思政课”紧密融合,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共青团阜平县委聚焦政治引领,全面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携手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衿知行团于阜平县域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法治文化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引领高校团员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增强人民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根基,2024年7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衿知行团在共青团阜平县委、阜平县教育和体育局、阜平县委社会工作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在阜平县域开展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近距离、深层次、多视角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青衿知行团走进八一希望小学,开展了漆扇、剪纸、纸鸢、拓印、皮影戏、环保汉服等非遗文化主题活动,将理论知识宣讲与非遗项目体验融为一体,带给孩子们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另外,还开展了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
漆扇是以扇子为载体,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质,以点、甩、弹、划等手法,运用宣纸、箭竹剖丝、漆染等工艺手工染制而成的艺术品。在以“制‘扇’之美,如‘漆’而至”为主题的非遗漆扇制作体验活动中,青衿知行团成员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漆扇的历史、制作工艺及文化价值,并耐心细致地指导大家进行漆扇制作。孩子们将喜欢的颜色滴入水中,让大漆在水面上自然散开,最后将扇子缓缓浸入水中,斑斓之色随水流自然附于扇面之上,各具特色的图案跃然眼前,引得孩子们惊呼不已。传统文化中的古韵、诗情、画意、静美在这一刻深深融入童心之中。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在以“非遗剪纸·童心筑梦”为主题的文化传承体验活动中,青衿知行团成员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剪纸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并耐心细致地指导孩子们通过画、剪、抠等方式,创作了以“爱我中华”“大好河山”“团结奋进”“科技强国”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一纸一世界,一刀一乾坤,一双双小手剪出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和平的热切祈愿,剪出了纯真的希望与梦想,剪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
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古人将风筝称作“纸鸢”。纸鸢起源于中国东周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如今,纸鸢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的彩虹”。小小纸鸢寄托了古人遨游长空的梦想,蕴含着古人的朴素智慧、自然情怀与浪漫想象。在以“五彩纸鸢,绘梦蓝天”为主题的纸鸢制作活动中,青衿知行团成员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纸鸢的历史和制作技巧,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独属于自己的纸鸢,并带领大家进行了放飞展示。一个个纸鸢承载着孩子的梦想与希望,在蓝天中自由翱翔,让梦想之花在一年中最热烈的季节尽情绽放。
拓印,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前身,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技艺的出现对我国碑刻、雕刻、雕塑等大量艺术品的保存、流传、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拓印以纸和墨为原料,将尺寸合适的纸张紧紧敷盖在石刻或木刻的文字或图画表面,通过打湿、敲打、扑墨等步骤,便可印出文字或图案。青衿知行团成员向孩子们介绍了拓印的起源、类别、历史作用以及制作方法,让孩子们对这项技术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盖在拓板上,用拓锤轻轻拍打,感受着纸墨之间的奇妙互动,一条条红色的龙跃然纸上。象征着热情、喜庆和吉祥的中国红,映照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纸影戏、驴皮影,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青衿知行团成员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皮影戏的传统历史与制作工艺,带领孩子们共同完成了皮影的制作,进行了皮影戏剧本的编排,并演绎了少年英雄王二小与状元刘春霖的故事。将皮影戏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与活力,注入本地红色故事的演绎与传播之中,再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为孩子们上演了一场鲜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寓教于乐中唤醒了他们的红色记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奋斗精神。
在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中,青衿知行团成员运用多种形式向孩子们阐释了家庭和谐、传统美德、廉洁自律、言传身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概念,通过案例分析、现场互动、情景剧表演等方式,使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生动化,更易为孩子们理解接受。此外,青衿知行团成员还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良好习惯和责任感,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家庭美德。
2、优秀传统文化走基层
青衿知行团走进阜平县龙泉关镇黑崖沟村,开展非遗研学活动。据考证,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毛掸子会是在明朝初年,随着山西省洪洞县居民迁移而传到阜平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内容主要是反映古代战场双方交战的情形,通过各种阵法来体现古代的战略战术。大家聚集在黑崖沟村人民舞台前的广场上,共同观摩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毛掸子会表演。这场视听盛宴,让每一位观摩者都沉浸在非遗的独特魅力之中。通过当地村民的介绍,青衿知行团成员对毛掸子会的起源、历史及演绎内容有了深入地了解。此次走进乡村体验非遗的活动,将非遗与研学之行相融合,让大家在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中,在专业的活动场地中,在丰富的实物资料中系统直观地认识非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与厚重,加强了自身对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了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青衿知行团来到阜东新区安居家园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宣讲暨非遗技艺推介活动。在宣讲活动中,青衿知行团成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和家风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引,通过故事讲解、现场问答、情景剧表演、现实案例解读、问卷调查以及发放普法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宣传优良家教家风。宣讲活动结束后,青衿知行团成员面向社区群众开展了非遗技艺漆扇制作推介活动,吸引了30多个亲子家庭积极参与。在青衿知行团成员耐心细致地讲解和示范下,乡亲们亲自动手,体验从选漆、试色到下扇的整个制作过程,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非遗之韵。
此次青衿知行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受到了师生、家长及村民的一致好评。共青团阜平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联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衿知行团,在未来继续积极探索青少年“非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在“小橘灯”接力助残、“寸草心”爱老敬老等志愿活动中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合作,坚持以美育人、以德化人,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革命老区的广大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昊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