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所从来,文化寻根——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从何处来”实践队赴三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29 19: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余欣   阅读 1.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赵泽宇)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深刻领悟“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从何处来”社会实践队、“客尽东南美”宣讲团以闽西客家文化为切口共同深入三明市区和宁化县两地开展以“‘客’所从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深入活动。通过访谈交流实地调研、微课录制、读书研讨等形式,队员们氤氲客家悠悠古韵探寻客家文化“两创”的现实路径

客家文脉千年韵,“两创”发展续今朝

2024年三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客家文化、闽学文化活化利用。”客家文化是世世代代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既有海纳百川的庞博广大,又有青山不老更常青的久远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作为“客家祖地”,担当着赓续客家文脉,守护文化印记的历史使命。

7月19日上午,实践队前往三明市博物馆的客家文化展馆,追溯客家文化起源,了解客家人文底蕴。

三明市博物馆的客家祖地展厅,以“寻根问祖,传承文化”为主题,精心布置了多个展示单元,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生动的展览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从三明地区史前文明的曙光,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各个时期中原汉民南迁入闽荜路蓝褛的创业进程;从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到客家民俗的独特内涵。

在展览现场,队员们被一件件充满历史感的文物深深吸引。尤其是宁化古石壁作为客家祖地的核心区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7月19日下午,实践队队员就三明市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同三明市博物馆主任魏珍珍进行访谈。

魏主任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可能一提到福建的古建筑,大家会立刻想到龙岩、漳州的土楼,但其实三明的土堡也是客家文化中的瑰宝,像永安的安贞堡就非常有特色……”魏主任表示,坚守文化自信,弘扬客家文化是三明市文旅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全市会以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为抓手,坚持在创造中转化、创新中发展,让客家文化“活起来”,不断焕发出时代光彩。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三明市博物馆魏珍珍主任进行访谈

活字印刷融客魂,激发非遗新活力

宁化县,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是客家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木活字印刷传习所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建宁师傅以客家文化为专题,指导实践队队员们体验木活字印刷技艺。队员们从反字书写开始,一步步体验刻字、拣字、排版、敷墨、拓印、取纸等十几道工序。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木活字印刷

   在访谈中邹师傅介绍,客家人有修族谱的传统,木活字印刷技术历史悠久。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数字化的发展,木活字印刷技艺不再用于传统的修族谱,而是转向“非遗进校园”,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他表示,激发非遗技术新活力,亟须探索更多非遗“两创”的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建宁先生访谈

 微课研讨拓思路,共话传承新篇章

充分运用福建的独特资源,“客尽东南美”宣讲团于三明市博物馆和宁化客家祖地实地录制微课视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实践队作品发布在B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讲好三明故事、传播客家文化

在古香古色的客家书屋里,实践队队员们认真研读客家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集,结合前期搜集整理的三明地方志、宁化县志和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开展读书研讨交流会。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客家书屋开展读书研讨会

研讨会上,队员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悟。他们表示,三明的客家文化跨越千年传承,走过峥嵘岁月,仍在闽西大地上熠熠生辉。新时代的青年们应挺膺担当,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文化优势,努力探索客家文化“两创”发展的现实路径,让客家文化真正“活起来”。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客家祖地前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泽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