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杜京晓 文兴泽)为进一步了解与弘扬彝族传统民俗与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交融,2024年7月25日,重庆大学“寻访·探忆”实践团走进西昌市当地“鼓笙音乐工作室”,采访了彝族传统乐器——月琴传承人胡立霞老师,并与胡老师在月琴的起源发展与民族交流交融等方面做了深入交流。
图为非遗传承月琴介绍 王奕煊摄
“形似满月,琴声清脆”。胡老师在为实践团成员介绍月琴构造的同时,又娴熟地拨弄了几下琴弦,婉转明快的声音便充斥了整个房间。她向成员们介绍了怀中的月琴,以及琴弦数量所对应的不同音域,进而又谈及到民间手艺传承人手工制作的八角形状的月琴,种类之多样,分支之广泛,谈吐间的轻快自然俨然体现出月琴传承世家子女对于彝族传统独有的热爱。
图为月琴老师正在演奏月琴 王奕煊摄
谈到月琴音乐文化时,胡老师说道:月琴早已深深融合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了,像是以前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都有月琴的身影。”彝族,作为一个能歌又善舞的古老民族,月琴一定是各种场合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每逢喜事佳节,或是一天辛勤劳作之后,再或是作物丰收,男女老少便围在一起弹唱和歌舞,月琴于彝族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对于月琴所体现出的民族价值观方面,胡老师同样向实践团做了详细的讲解。彝族历史悠久,在旧时经历的同样是奴隶制社会,“有口不能言”便成为了当时的家家户户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每家几乎都会有一把月琴,人们通过弹奏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自己的心绪。悠悠的月琴声,也同样见证了无数彝族儿女的山盟海誓,见证了彝族男子的轻盈舞步,见证了彝族女子的娇羞面容,也见证着彝族几千年的历史风云。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月琴老师 王奕煊摄
胡老师在采访过程中,又表露出对于弹奏月琴的美好初衷,“音乐更多是来取悦自己的,不是用来取悦别人的,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喜欢”。同时也指出月琴传承中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原本普遍由彝族男子演奏月琴的传统渐渐成为了过去式,理念的问题致使学习月琴的群众大多以女生居多,而月琴的学习也缺少正式教材的支撑,彝族乐器的传承刻不容缓。
采访最后,实践团成员邀请胡老师演奏月琴的经典曲目,胡老师同样十分热情的为成员们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弹奏。,胡老师带来了自己家乡的雷波调和一段欢庆荞麦丰收的民歌,于清响欢快的琴音,实践团成员们感悟着彝族传统音乐的无限魅力,领略者月琴之美。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切身体验月琴演奏 王奕煊摄
当今社会的人们常说:“音乐是联系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肤色的人的桥梁。”经过此次对月琴非遗传承人——胡立霞老师的专访,民族文化间的不断融合更加得以体现。同时,实践团成员们也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是维护与促进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图为实践团成员(部分)与月琴老师合影 王奕煊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诗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