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陈怡凝)团结村的“天渠”是当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标杆,现如今,团结村的村民们围绕“天渠”和“大发精神”发展起了特色乡村旅游。告别了靠“天渠”送水种粮的日子,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一条渠,改变了团结村昔日缺水少粮的历史,更连接着全村人摆脱贫困的希望之路。在大发精神的鼓舞指引下,团结村正发生令人惊叹的巨变:在这里,一间间农房变成了坐落于山谷间的漂亮民宿;在这里,班车开到群众家门口;在这里,曾经困羁于山的贫困小乡村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竞相而来的旅游地。
图为团结村的村貌
7月23日,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去拜访用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黄大发书记。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人物”,是“最美奋斗者”……而在这些闪耀的荣誉之下,他也是—团结村的老支书。一个并不算高大的身影,坐在沙发上给实践团成员们讲解他和团结村的故事和大发渠的故事,声音如洪钟,铿锵有力。即便是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贵州话,现场的每一个人还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黄大发老支书
即便已经卸任村支书,大家依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支书”,因为他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出了曾经贫穷生活,让村民们过上了有白米饭吃、有水喝的日子。现在的团结村,彼时的草王坝,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黄大发老支书这样说道。草王坝山高岩陡。雨水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很难留存。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从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老支书带领200多名群众,在没有任何修渠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用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大发渠不仅解决了数百户村民饮水难的问题,还满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大发渠
活水来,村貌新。过去的团结村中心小广场,建起了乡村旅游运营中心,成为全村的新地标。周围的多栋民房,也被改造成了坐落于山谷间的民宿。 让团结村焕然一新的不只是乡村旅游,黄大发老支书带着村民们改造了梯田,种上了水稻。如今“大发渠”已是团结村的热门景点,渠道边上修建了木栈道,黄大发的老房子也被改造,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黄大发老支书的 “老房子”
现在团结村以学习“大发精神”为核心,将大发渠红色文化与当地仡佬族文化相结合,依托乡土田园风光,打造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智慧田园综合体,为团结村未来发展注入持续的文化灵魂与生命力。
在36年的时光里,黄大发老支书在悬崖绝壁铸就人间奇迹,守护着团结村的希望。这一次,实践团的成员们纷纷表示要与黄大发老支书站在一起,传承“当代愚公”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挺膺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黄大发老支书的合影留念
“团结村”—那个黄大发老支书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村落,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乡村振兴,改变正在并将持续发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怡凝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