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喻竹计划”山西大同实践队赴云冈石窟与悬空寺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28 12: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悦洋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山西大同,千年古韵随处可见,历史脉动触手可及。为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华中科技大学“喻竹计划”山西大同实践队赴云冈石窟与恒山悬空寺探寻千年瑰宝,领略灿烂文明。

一、气势雄浑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也是展现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包容特性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图为云冈石窟  

  图为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碑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

   2024年7月24日,“喻竹计划”山西大同实践队跟随习总书记的脚步,走近云冈石窟,一睹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壮观真容。据实践队成员了解,近年来,大同云冈人在科技保护、云冈学建设、文旅融合上发力,竭力守护石窟的璀璨,延续其不朽风华。云冈研究院通过石质文物修复、壁画及泥塑彩绘保护修复、数字化技术采集等,对石窟进行“问诊”“疗愈”的同时,也为它们建立“数字档案”,使饱经风霜的石窟绽发光彩,流脉千年的文化得获新生,使得人们能够在“活”起来的文物中体会文化力量,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图为实践队了解云冈石窟保护工作

   实践队成员们品味石窟构造之精妙、造像之生动,沉醉于石窟雕刻艺术的鬼斧神工之中,深刻感悟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此行不仅见识到了古代工匠对艺术的匠心独运,更让大家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保护这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也在每位成员心中油然而生。       

    

图为云冈石窟


二、险峻壮观的悬空古刹

   2024年7月25日,实践队来到北岳恒山“第一胜景”——悬空寺开展研学。悬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具有“奇、险、巧、俏”的独特风格。

图为悬空寺全景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远远望去,似乎只有立木支撑,如同“悬挂”在悬崖之上,因而后世习惯称之为“悬空寺”。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其建筑巍峨,古朴壮观,蕴含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图为悬空寺近景

  实践队向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悬空寺矗立不倒的力学原理是以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整个木质框架式结构,也增加了抗震度。利用这种力学原理采取悬空方式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少有,悬空寺的奇观显示出古代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图为实践队采访工作人员

此次,实践队成员还在悬空寺体验了虚拟现实旅游,借助VR技术,仿佛亲身漫步于悬空寺的巍峨与精妙之间,感受其非凡魅力。这一创新科技应用,丰富了游客的感知维度,使游览体验更加沉浸,同时也为大同的旅游业注入了科技活力与创新元素。

    

 图为悬空寺VR体验

  悬空寺研学,实践队成员深感震撼。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更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了民族精神。对其进行妥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够让后人感受到这一建筑奇迹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民族古建筑文化的广泛传播,更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图为山西大同实践队合影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过往岁月的鲜活讲述者,正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塑造着当下与未来,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桥梁。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致力于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并以其为载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勇担使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青春之名,书写时代担当与辉煌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悦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