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学暑期“三下乡”:湘绣织梦承古韵 非遗传情助振兴 ——在湖南湘绣博物馆里,探寻湘绣的前世今生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王湘豫)在湖南省长沙市,一座承载着千年湘绣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湘绣博物馆,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湘绣历史与技艺的殿堂,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7月16日,湖南工商大学暑期“三下乡”—国际商学院“说得对队”前往中国湘绣博物馆,深入这座文化宝库,探索湘绣的前世今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一 湘绣博物馆合影
一、针尖之源:历史的回响
初入展厅,将人们带回到了湘绣起源的远古时代,那个时期遗留的一些湘绣刺绣残片的纹样,主要源于长沙战国楚墓以及马王堆西汉汉墓所有的一些残片。第一个呈现的是迄今已知的最为古老的一种绣法—锁绣。由于它像锁链一样环环相扣形成,所以称之为锁绣。为什么说“迄今已知”的古老绣法也能代表当时的一个刺绣水平呢?凭想象,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仅靠手工的方式,就能绣制出每一个确保大小一致的环扣,这样一精美绣法足以看出在当时的刺绣发展是比较精良的。
图二(左)锁绣 (右)龙凤虎纹样
再来看到楚绣,1982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土墓的刺绣文物图片上,这种绣样的名称叫做龙凤纹绣。凑近看发现它的纹样组成虽然是绣着龙凤虎三种,但它所绣制的龙凤虎,与日常观念或肉眼当中能看见的动物形态是不一样的。当时的主人,信奉巫神文化,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是会依靠想象来实现和进行更深的理解,所以在这个时期的绣样大多都是这种痛苦的变形的形态。通常说“刺绣”往往都是先有画再有绣,所以在当时的一些设计稿件都会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信奉文化相关。早期刺绣的一些设计风格多以对称以及平移和重复叠加的设计风格为主进行刺绣,在T型帛画当中可以看到以刺绣的方式再创造呈现出来的一个工艺品,它整体分为天上、人间和地狱三个部分,而在人间最中间的主人公就是以刺绣形式呈现的有名的“辛追夫人”。
图三 (上)四种代表刺绣残片纹样 (下)T型帛画
中国人讲究的是有画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一些民间刺绣品中常常出现牡丹、青蛙、锦衣的形象,这些纹样能清晰的看出中国人在设计装饰品时的一些理念。随着时间的发展,全国各地都有着代表当地特色的一些绣种,最出名的还是被大家熟知的四大名绣:湘、苏、蜀、粤。湘绣多以花鸟画、山水画以及猛兽居多。在用色上,湘绣对比度高,用色鲜亮,这与湖南人的性格和当地的风俗民俗也是息息相关的。再说蜀绣,蜀绣的特点是平齐,针线排布平整让画面整体呈现立体感和透亮。蜀绣根据当地民俗多以绣制芙蓉锦鲤和大熊猫居多。讲到粤绣,就有不一样了,粤绣其实是广绣和潮绣的统称,潮绣不同于其他绣使用彩色线,它是以金银线制作刺绣的,原因在广东和潮汕地区,当地人比较爱财、喜好做生意,所以用金银线进行一个绣制呈现出来的作品看起来金碧辉煌,也包含了一个财运好的寓意在当中。 到了苏绣,能发现它整体的颜色选取更加淡雅,这与当地的文化习俗也有关,苏绣近几年在绣品上作出了工艺创新,在特有的部分进行画面的留白,用刺绣与画结合的形式达到柔和的新效果。有句话叫‘苏有猫湘有虎’,这句话也印证了两个不同名绣所拥有的不同代表性作品题材。
、
图四、五、六、七 从上至下分别为:湘绣、蜀绣、粤绣、苏绣
从早期出土的文物和刺绣残片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的高超水平。这些绣品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更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对美的追求和精湛的技艺。通过这一展厅,深刻感受到湘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
二、针尖之兴:技艺的绽放
进入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技艺的海洋。这个展厅主要呈现的是湘绣从之前的自绣自用的实用性展示往艺术性上造诣进行转变的一个过程。首先第一大改革是以中国画为蓝本进行刺绣的一个作品,这幅作品远看像一幅山水画,近看到树木房屋以及书法部分全都是用丝线来完成的。从这个时期开始,常以这样的中国画做为蓝本去完成刺绣作品,也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化。
图八:湘绣大家杨应修先生“素色山水”四页屏
图九:《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这幅作品第一印象会觉得这是书法作品或者工笔画的作品,但靠近看可以发现从文字到中间呈现的印章全部都是丝线完成,且用的丝线呈现极细,这在刺绣当中有个新名词叫“劈丝分线”。能够把一根蚕丝劈丝到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程度,这样呈现出来作为展示的新绣品。
图十 (上)劈丝分线技艺
图十一 (左一)掺针针路放大图 (右一)套针绣与掺针绣牡丹对比图
第二大改革是针的完善。在李仪徽女士完善“掺针”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针线改善的前后变化。掺针这一操作用左右手来比喻,左手代表深色的线,右手则代表浅色的线。实际方法是在每根深色丝线中留有一定间隙,方便让浅色丝线参插在当中。一层层叠加形成了最后颜色过渡非常自然的一个效果。艺术上产生了造诣以后,在经济功能上也有了一些成绩。1898年在长沙的南门口,也就是现在非常繁华的国金中心位置,开设了第一家绣庄—吴彩霞绣庄。以前店后坊的模式进行售卖,可以看到作坊真正的工作流程:从创稿开始,根据创造的稿件绘稿,绘稿后选料裁剪进行刻板,刻板之后才能印花,印花后裁料配线,配线饰绷后才开始真正的刺绣。
图十二 刺绣车间工作流程图
刺绣后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装框。只有装出非常符合作品调性的一个框架才能完美呈现湘绣作品的韵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严格的工艺流程,才让湘绣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非常多的殊荣,湘绣作品走出国门去到了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并在2006年录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部分展示了湘绣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从明清时期的宫廷绣品到民国时期的民间佳作,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湘绣艺人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那些以中国画为基础、融合西画技法的作品,更是将湘绣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展厅内的互动区域还设置了刺绣体验区,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湘绣的魅力,感受针尖上的艺术魅力。
三、针尖之盛:当代的辉煌
这里是对当代湘绣艺术发展的全面展示。进入到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沙发生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文夕大火和火烧潇湘楼摧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湘绣作品,后来有了国家的支持才得以让湘绣重新恢复起来,现在的大部分湘绣作品集中在人民大会堂展示。湘绣还会在一些重要时刻以国礼或重大礼物进行相赠,例如香港回归时期绣制的双面作品《百鸟朝凤,洞庭春色》,凤鸟比做祖国,百鸟象征各地同胞,一起飞归一个中心的祝福。湘绣的创作在这时开始不仅仅以丝线呈现作品,而是出现了绣画结合这样工艺上的革新,达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图十三:湖南人民政府祝香港回归祖国赠礼—《洞庭春色·百鸟朝凤》
五六十年代开始,湘绣多以人物绣像居多。这个时期开始,不同时期下的毛泽东绣像也各有千秋,远看五官轮廓神态清晰,但近看发现针脚凌乱,这就是新出现的一种针法—乱针绣,也叫三角层叠法。以这样的针法模拟这时期西方流行的油画颗粒感。在当时制作的最大程度的作品,莫过于《毛泽东去安源》,这幅作品整体高度2米多,完全按照先生身高比例进行绘制,在当时物资紧缺的年代,用如此多的布料完成一幅满袖作品也是十分艰难的。
图十四:(从上往下三幅)毛泽东不同时期人物正面绣像(乱针绣)
图十五:(上)作品《毛泽东去安源》(下)“鬅毛针法”作品《虎头》
湘绣作品以绣猛兽类居多,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出名的就是运用鬅毛针法绣制的《虎头》。鬅字通蓬松的蓬,在猛兽的毛发体现上极为明显,似从肉里长出毛发的原生感,在虎头上展现的双面绣,注重看不到任何的针脚和针孔,做到藏针引线的效果。
这些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构图巧妙,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和创新思维。展厅内还设有湘绣技艺传承人的介绍区,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展现了湘绣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图十六:(上)湘绣与生活用品展(下)湘绣走进上海:万人绣世博
四、针尖之梦:未来的展望。
来到了展厅的最后,通过‘湘绣走进博览会’等作品展示了湘绣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成果,还通过互动装置和多媒体展示方式,让参观者感受到湘绣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同时,展厅还设置了非遗保护和教育传承区域,旨在通过教育引导更多人关注和支持湘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湘绣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湘绣历史与技艺的殿堂,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湘绣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能看到湘绣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湘绣艺术将在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湘豫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